《孫子兵法》十三篇 (第七 至 第十三篇)

(1) 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: 六六三十六,數中有術,術中有數。陰陽燮理,机在其中。机不可設,設則不中。 (2) 孫子兵法 - 作者:孫武 [始计第一, 作战第二, 谋攻第三, 军形第四, 兵势第五, 虚实第六, 军争第七...]
回覆文章
訪客

《孫子兵法》十三篇 (第七 至 第十三篇)

文章 訪客 »

《孫子兵法》十三篇 (第七 至 第十三篇)

   軍爭第七, 九變第八, 行軍第九, 地形第十, 九地第十一, 火攻第十二, 用間第十三。


軍爭第七

   孫子曰:凡用兵之法,將受命于君,合軍聚眾①,交和而舍②,莫難于軍爭③。軍爭之難者,以迂為直,以患為利④。故迂其途,而誘之以利⑤,后人發,先人至⑥,此知迂直之計者也。
  故軍爭為利,軍爭為危⑦。舉軍而爭利,則不及⑧;委軍而爭利,則輜重捐。是故卷甲而趨⑧,日夜不處,倍道兼行⑩,百里而爭利,則擒三將軍_,勁者先,疲者后,其法十一而至_;五十里而爭利,則蹶_上將軍,其法半至;三十里而爭利,則三分之二至。是故軍無輜重則亡,無糧食則亡,無委積則亡_。
 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,不能豫交_;不知山林、險阻、沮澤_之形者,不能行軍;不用鄉導_者,不能得地利。故兵以詐立_,以利動,以分合為變_者也。故其疾如風_,其徐如林(21)侵掠如火,不動如山,難知如陰(22),動如雷霆(23)。掠鄉分眾(24),廓地分利,懸權而動(25)。先知迂直之計者胜,此軍爭之法也。
  《軍政》(26)曰:“言不相聞,故為金鼓(27);視不相見,故為旌旗。”夫金鼓旌旗者,所以一民之耳目也(28);民既專一,則勇者不得獨進,怯者不得獨退,此用眾之法也。故夜戰多火鼓,晝戰多旌旗,所以變人之耳目也。
  故三軍可奪气(29),將軍可奪心(30)。是故朝气銳,晝气情,暮气歸(31)。故善用兵者,避其銳气,擊其情歸(32),此治气者也。以治待亂,以靜待譁(33),此治心(34)者也。以近待遠,以佚待勞,以飽待飢,此治力者也。無邀正正之旗(35),勿擊堂堂之陳(37),此治變(37)者也。
  故用兵之法,高陵勿向(38),背丘勿逆(39),佯北勿從(40),銳卒勿攻,餌兵勿食,歸師勿遏(41),圍師必閾(42),窮寇勿迫,此用兵之法也。
  【注釋】
  ①合軍聚眾:合,《詩·大雅·民勞》鄭玄箋曰:“合,聚也。”此句曹操注曰:“聚國人,結行伍,選部曲,起營為軍陣。”梅堯臣曰:“聚國之眾,合以為軍。”全句的意思是聚集民眾,組編軍隊。
  ②交和而舍:交,交錯相接;和,古時軍隊的營門稱和門;舍,《左傳·庄公三年》“師行一宿為舍。”此句意思為在戰地,敵我對壘,各軍諸部隊的營門交錯相連。
  ③莫難于軍爭:沒有比兩軍相對爭奪制胜條件更難的了。曹操注:“從始受命,至于交和,軍爭難也。”張預注:“与人相對而爭利,天下之至難也。”
  ④以迂為直,以患為利:梅堯臣注:“能變迂為近,轉患為利。”張預注:“變迂曲為近直,轉患害為便利。”此句意思是將迂回道路變為直達的道路,患害變為有利。
  ⑤故迂其途,而誘之以利:賈林注曰:“敵途本近,我能迂之者,或以羸兵,或以小利、以他道誘之,使不得以軍爭赴也。”此句言以迂回繞道和小利引誘敵人,擺脫敵人。
  ⑥后人發,先人至:梅堯臣曰:“遠其途,誘以利,款之也。后其發,先其至,爭之也。能知此者,變迂轉害之謀也。”此句言比敵人后出動,而先到達要爭奪的要地。
  ⑦軍爭為利,軍爭為危:為,有之意。《孟子·膝文公上》:“夫滕,壤地褊小,將為君子焉,將為野人焉。”趙歧注:“為,有也。”此句曹操注:“善者則以利,不善者則以危。”全句譯為軍爭之事既有有利的一面,亦有不利的一面。
  ⑧舉軍而爭利,則不及:舉,全、皆。梅堯臣注:“舉軍中所有而行則遲緩。”此句譯為攜帶全部裝備輜重的軍隊前去爭取先机之利,則不能按時到達。
  ⑨卷甲而趨:卷,收、藏也。此句意思為卷起鎧甲,輕裝快跑。
  ⑩日夜不處,倍道兼行:處,止;此處指不得休息。倍道,行程加倍之意。此句言夜以繼日不停地赶路。
  _擒三將軍:杜佑注:“欲從速疾,卷甲束杖,潛軍夜行,若敵知其情,邀而擊之,則三軍之將為敵所擒也。”此句言三軍之將被敵所擒。
  _其法十一而至:按其規律,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到達。
  _蹶:表示被動,被牧挫敗。
  _無委積則亡:委積,指物資儲備。《周禮·地官·遺人》:“掌邦之委積,以待施惠,”鄭玄注:“少曰委,多曰積。”此句言軍隊沒有物資補充即不能生存。
  _不能豫交:預交,即結交諸侯。豫,通“与”。
  _沮澤: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居民山川沮澤。”孔穎達疏引何胤云:“沮澤,下濕地也。”指水草叢生之沼澤地帶。
  _鄉導:即向導。鄉、向古通。指熟悉該地區情況的帶路人。
  _兵以詐立:立,成功。杜牧注:“詐敵人使不知我本情,然后能立胜也。”其說甚是。
  _以分合為變:把分散与集中作為變化手段。
  _其疾如風:曹操注:“擊空虛也。”張預注:“其來疾暴,所向皆靡。”全句意思為行動迅速,有如飄風之迅疾。
  (21)其徐如林:指部隊行列整肅,舒緩如林木般有序。
  (22)難知如陰:難以窺知實情,有如陰云蔽日。
  (23)動如雷霆:杜牧注:“如空中擊下,不知所避也。”賈林注:“疾雷不及掩耳。”此句言行動迅速,使人措不及防。
  (24)掠鄉分眾:曹操注:“因敵而致胜。”陳* 注:“夫鄉邑村落,因非一處,察其無備,分兵掠之。”全句意謂分兵數路擄掠敵國鄉巴。
  (25)懸權而動:權,秤錘,用以稱物輕重。此句指權衡利害得失,而后決定行動。
  (26)《軍政》:古兵書,已佚。梅堯臣曰:“軍之舊典。”
  (27)故為金鼓:金,杜佑注:“鉸鐸也。”王皙曰:“鼓鼙鉦鐸之屬。”此句言用金鼓指揮軍隊作為進退的號令。
  (28)所以一民之耳目也:用來統一士卒們的視听,即使士兵們的行動一致。
  (29)三軍可奪气:奪,失也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罕興力役,無奪農時。”气,指剛勁勇銳之士气。全句意謂三軍之剛銳旺盛之气可以挫傷而使之衰竭。
  (30)將軍可奪心:張預注:“心者,將之所主也。夫治亂勇怯,皆主于心。故善制敵者,撓之而使亂,激之而使惑,迫之而使懼,故彼之心謀可以奪也。”全句言可動搖將帥的決心。
  (31)朝气銳,晝气惰,暮气歸:梅堯臣注:“朝,言其始也;晝,言其中也;暮,言其終也。”又張預注:“朝喻始,晝喻中,暮喻末。”
  (32)避其銳气,擊其惰歸:此言避開敵初來時的銳气,等待敵人士气衰懈再進行打擊。
  (33)以治待亂,以靜待譁:亂,陳* 注:“政令不一,賞罰不明,謂之亂。”譁,指騷動不安。全句意謂以嚴整對付混亂之敵,以鎮靜對付輕躁之敵。
  (34)治心:張預注曰:“善治已之心以奪人之心。”即從心理上制伏、戰胜敵人。
  (35)無邀正正之旗:邀,遮留,、截擊。正正,曹操注:“齊也。”此句謂勿發兵截擊旗幟齊整、隊伍整治之敵。
  (36)堂堂之陳:堂堂,張預注:“行陣廣大。”
  (37)治變:以權變應付敵人。
  (38)高陵勿向:梅堯臣注:“敵處其高,不可仰擊。”此說甚是。
  (39)背丘勿逆:敵背倚丘陵險阻,我當不要正面攻擊。
  (40)佯北勿從:佯,假裝、偽裝。張預注:“敵人奔北,必審真偽。”此言敵若假裝敗退,我當不要追擊。
  (41)歸師勿遏:遏,阻、截擊。此句謂敵師退還其國途中不可正面阻截。
  (42)圍師必闕:張預注:“圍其三面,開其一面,示以生路,使不堅戰。”此句言包圍敵人,當留缺口。

  【譯文】
  孫子說:根据一般的戰爭規律,統帥受命于國君,聚集民眾,組編軍隊,到前線与敵人對壘,在這過程中沒有比爭取先机之利更困難的。爭取先机之利最為難辦的是,把遙遠的彎路變成直道,化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。采取迂回的途徑,以小利引誘敵人,出發在敵人之后,卻可以先敵人到達,這便是懂得變迂為直謀略的人。
  所以軍爭有有利的一面,同時也有危險的一面。假如盡帶全副裝備和輜重去爭利,那么就會行軍遲緩;如果放下笨重的裝備去爭利,輜重就會損失。因此,假如卷起盔甲,輕裝急進,晝夜不停,加倍行程赶路,走行百里去爭利,那么三軍的將帥都可能被俘,強壯的戰士先到,疲弱的士卒掉隊,其結果只會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;走五十里去爭利,上軍的將領會受挫折,只有半數兵力赶到;走三十里去爭利,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赶到。因此,軍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,沒有糧食就不能生存,沒有物資就不能取胜。
  凡是不了解列國政治動向的,就不能預定外交方針;不熟悉山岭、森林、險要、阻塞、水网、湖沼等兵要地理的,不能率軍行進;不重用向導的,就不懂得地形的利益。用兵靠詭詐立威,依利益行動,把分散与集中作為變化手段。部隊快速行動起來猶如疾風;舒緩行動時猶如森林,攻擊敵人時猶如烈火,防御時像山岳,蔭蔽時像陰天,發起進攻有如迅雷猛擊。掠奪敵鄉,應分兵進行;開拓疆土,取得敵國丰富的資源,衡量利害得失,然后相机行動。事先懂得以迂為直方法的就胜利,這是爭取先制之利的原則。
  《軍政》上說:“作戰中用語言指揮听不到,所以設置金鼓;用動作指揮看不見,所以設置旌旗。”所以夜戰多用金鼓,晝戰多用旌旗。金鼓、旌旗是統一全軍行動的標志。戰士的視听既然齊一,那么,勇猛的戰士不得單獨前進,怯懦的戰士也不得單獨后退,這就是指揮大部隊作戰的方法。
  對于敵人的軍隊,可以使其士气衰竭;對于敵人的將領,可以使其決心動搖。初戰時气銳,繼戰時气衰,戰至后期,士气就消亡了。因而,善于用兵的人,總是避開敵人的銳气,攻擊懈怠欲歸敵人,這是掌握軍隊士气的方法。用嚴整的部隊,用沉著冷靜的軍旅對付浮躁喧亂的部隊,這就是從心理上制伏、戰胜敵人的辦法。用靠近戰場的部隊等待遠途來奔的敵軍,用休整良好的部隊等待疲勞困頓的敵軍,用飽食的部隊對付飢餓的部隊,這就是從体力上制伏、戰胜敵人的辦法。不要去攔擊旗幟整齊部署周密的敵人,不要去攻擊陣容堂皇、實力強大的敵人,這是以權變對付敵人的辦法。
  所以,用兵的原則是:不要去仰攻占据高地的敵人,不要去迎擊背靠山丘的敵人,不可跟蹤追赶假裝敗退的敵人、不要去進攻精銳的敵軍,不要去吃掉充當誘餌的小部隊,不要去遏止回撤的敵人,包圍敵人要虛留缺口,敵軍已陷入絕境,不可逼迫太甚。這些都是用兵的法則。


九變第八

  孫子曰:凡用兵之法,將受命于君,合軍聚眾,汜地無舍①,衢地合交②,絕地無留③,圍地則謀,死地則戰。途有所不由④,軍有所不擊,城有所不攻⑤,地有所不爭,君命有所不受⑥。故將通于九變之地利者⑦,知用兵矣;將不通于九變之利者,雖知地形,不能得地之利矣;治兵不知九變之術,雖知五利⑧,不能得人之用矣。
  是故智者之慮⑨,必雜于利害⑩。雜于利,而務可信_也;雜于害,而患可解也_。
 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_,役諸侯者以業_,趨諸侯者以利_。
  故用兵之法,無恃其不來,恃吾有以待也_;無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_。
  故將有五危:必死,可殺也_;必生,可虜也_;忿速,可侮也_;廉洁,可辱也(21);愛民,可煩也(22)。凡此五者,將之過也,用兵之災也。覆軍殺將(23),必以五危,不可不察也(24)。
  【注釋】
  ①汜地無舍:在水泛濫之地不可駐扎。
  ②衢地合交:衢地,謂四通八達之地。《孫子兵法·九地》:“諸侯之地三屬,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,為衢地。”此句謂在四通八達的地區作戰要注意結成鞏固的聯盟。
  ③絕地勿留:絕地,李筌注:“地無泉井、畜牧、采樵之地為絕地。”全句謂在道路不通,又無糧食水草的地方切勿停留。
  ④途有所不由:孫子佚文《四變》:“徐(途)之所不由者,曰淺入則前事不信,深入則后利不接。動則不利,立則囚。如此者,弗由也。”此句意思為按正常情況該走的道路不走,而另選迂回的、困難較多的但不被敵人注意的道路行進,以期出敵不意。
  ⑤軍有所不擊,城有所不攻:張預注:“縱之而無所損,克之而無所利,則不須擊也;拔之而不能守,委之而不為患,則不須攻也。”全句言有的敵軍不宜攻擊,有的城池不應攻拔。
  ⑥君命有所不受:曹操注曰:“苟便于事,不拘于君命。”賈林注:“決必胜之机,不可推于君命,苟利社稷,專之可也。”全句謂有的君主命令可以不予接受。
  ⑦將通于九變之地利:地,為衍文。全句譯為將帥若能通曉各种机變的利用,就懂得如何作戰。
  ⑧五利:指“途有所不由,軍有所不擊,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爭,君命有所不受”的五條好處。
  ⑨智者之慮:慮,思考、思索。此謂聰明的將帥思慮的問題。
  ⑩雜于利害:曹操注:“在利思害,在害思利,當難行權。”張預注:“智者慮事,雖處利地,必思所以害;雖處害地,必思所以利,此亦通便之謂也。”全句言應充分兼顧到利与害兩個方面。
  _可信:信,伸也,伸張、發展。楊炳安《孫子會箋》:“言唯其考慮利之一面,方能以此激勵三軍將士完成戰斗任務也。”
  _雜于害,而患可解也:考慮到不利的因素,則禍患即可消除。
  _屈諸侯者以害:屈,屈服、屈從。諸侯,此處指敵國。全句言以危害之事使諸侯屈服。
  _役諸侯者以業:役,使、區使。《荀子·正名》:“夫是之謂以已為物役矣。”業,曹操注:“事也。”此句謂以危險之事煩勞敵國使之窮于應付。杜佑注曰:“能以事勞役諸侯之人,令不得安仗”,義近。
  _趨諸侯者以利:趨,奔走。張預注:“動之以小利,使之必趨。”全句言以小利引誘調動敵人,使之奔走無暇。
  _恃吾有以待:恃,倚仗、依賴、寄希望。曹操注:“安不忘危,常設備也。”張預注:“言須思患而預防之。”本句意謂不要僥幸于敵之不來,而需倚仗己有充分之准備。
  _無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:未可僥幸于敵人不進攻,而需要依賴自己具備使敵人無從進攻的條件。
  _必死,可殺也:必,堅持、固執之意。曹操注:“勇而元慮,必欲死斗,不可曲撓,可以奇伏中之。”此句言一味地硬拼,則會被殺。
  _必生,可虜也:曹操注:“見利畏怯不進也。”此句意謂貪生怕死,可能就會被俘虜。
  _忿速,可侮也:忿,憤怒、生气。曹操注:“疾急之人,可憤怒侮而致之。”全句言將帥急躁易怒,則易中敵人輕侮之計。
  (21)廉洁,可辱也:曹操注:“廉洁之人,可污辱致之也。”此句謂將帥過于洁身清廉,則可能受辱。
  (22)愛民,可煩也:煩,煩勞、相煩。張預注曰:“民雖可愛,當審利害。若無微不救,元遠不援,則出其所必趨,使煩而困也。”此言將帥愛護居民,如不審度利害,則被動煩勞。
  (23)覆軍殺將:言軍隊覆滅,將帥被殺。
  (24)必以五危,不可不察也:五危,即上言“必死”等五享。不可不察,言不可不弄清這個道理。

  【譯文】
  孫子說:大凡用兵的法則,主將接受國君的命令,組織軍隊,聚集軍需,出征時在“汜地”不要駐扎,在“衢地”要結交諸侯,在“絕地”不可停留,在“圍地”要巧設計謀,在“死地”則殊死奮戰。有的道路不宜通過,有的敵軍可以不擊,有的城邑可以不攻,有的地盤可以不爭,有時甚至國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。所以,將領能夠通曉靈活机變的戰術,就算得上懂得用兵。將領不通于靈活机變的好處,即使了解地形,也不能懂得地利。治軍即使懂得“有的道路不宜通過”等“五利”,也不能充分發揮軍隊的作用。
  因而,聰明的將領考慮問題,一定兼顧利与害兩個方面。在不利的條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,事情就可以順利進行;有利的條件下看到不利的因素,禍患便可及早解除。
  要使諸侯國屈服,就要以禍患來威逼它;要使各國諸侯忙于應付,就讓它做不得不做的事;要使各國諸侯疲于出動,就用小利去引誘它。
  用兵的方法是: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會來,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備;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進攻,而是要依靠自己有敵人不可攻破的條件。
  將領有五种致命的缺點:只知死拼,可能被誘殺;貪生怕死可能被俘虜;浮燥易怒,剛忿偏急,可能被敵人凌侮;矜于名節,可能入敵人污辱的圈套;過于仁慈,可能導致煩扰。大凡這五點,都是將領素質的缺陷,也是用兵的大害。軍隊覆滅、將帥被殺,必定由這五种因素所引起,是不能不清楚認識的。


行軍第九

  孫子曰:凡處軍①、相敵②:絕山依谷③,視生處高④,戰隆無登⑤,此處山之軍也。絕水必遠水⑥;客絕水而來,勿迎之于水內⑦,令半濟而擊之⑧,利;欲戰者,無附于水而迎客⑨;視生處高,無迎水流⑩,此處水上之軍也。絕斥澤_,惟亟去無留_;若交軍于斥澤之中,必依水草,而背眾樹_,此處斥澤之軍也。平陸處易_,而右背高,前死后生_,此處平陸之軍也。凡此四軍之利_,黃帝之所以胜四帝_也。
  凡軍好高而惡下_,貴陽而賤陰_,養生而處實_。軍無百疾,是謂必胜。丘陵堤防,必處其陽,而右背之。此兵之利,地之助也。上雨,水沫至,欲涉者,待其定也(21)。凡地有絕澗、天井、天牢、天羅、天陷、天隙(22),必亟去之,勿近也。吾遠之,敵近之;吾迎之,敵背之。軍旁有險阻、演井、葭葦、山林、翳苔(23)者,必謹复索之(24),此伏奸之所處也。
  敵近而靜看,恃其險也;遠而挑戰者,欲人之進也,其所居易者,利也。眾樹動者,來也(25);眾草多障者,疑也(26);鳥起者,伏(27)也;獸駭者,覆(28)也;塵高而銳者,車來也;卑而廣者,徒來也(29);散而條達(30)者,樵采也;少而往來者,營軍(31)也。辭卑而益備者,進也;辭強而進驅者,退也;輕車先出居其側者,陳也(32);無約而請和者,謀也(33);奔走而陳兵者,期也;半進半退者,誘也。杖而立(34)者,飢也;汲而先飲(35)者,渴也;見利而不進者,勞也;鳥集者,虛也(26);夜呼者,恐也;軍扰者,將不重也(37);旌旗動者,亂也;吏怒者,倦也(38);粟馬肉食,軍無懸_不返其舍者(39),窮寇也;諄諄翕翕(40),徐与人言者,失眾也;數賞者,窘也(41);數罰者,困也;先暴而后畏其眾者,不精之至也;來委謝(42)者,欲休息也。兵怒而相迎,久而不合,又不相去,必謹察之。
  兵非益多也(43),惟無武進(44),足以并力、料敵、取人(45)而已。夫惟無慮而易敵(46)者,必擒于人。
  卒未親附而罰之(47),則不服,不服則難用也。卒已親附而罰不行,則不可用也。故合之以文(48),齊之以武(49),是謂必取(50)。令素行(51)以教其民,則民服(52);令不素行以教其民,則民不服。令素行者,与眾相得(53)也。
  【注釋】
  ①處軍:處置、安頓。指在各种地形條件下,軍隊行軍、戰斗、駐扎的處置方法。
  ②相敵:觀察判斷敵情。
  ③絕山依谷:張預注曰:“凡行軍越過山險,必依附溪谷而居,一則利水草,一則負險固。全句謂通過山地,需傍依溪谷行進。”
  ④視生處高:曹操注曰:“生者,陽也。”李筌注:“向陽曰生,在山曰高。”此言軍隊駐扎,要居高向陽。
  ⑤戰隆無登:隆,高地。登,攀登。全句謂在高地与敵作戰,不宜自下而上仰攻。
  ⑥絕水必遠水:橫渡江河一定要在离河流稍遠的地方駐扎。
  ⑦勿迎之于水內:梅堯臣曰:“敵之方來,迎于水濱則不渡。”
  ⑧令半濟而擊之:半濟,正在渡水。此言乘敵人尚未全部渡過河時進攻他們。
  ⑨無附于水而迎客:曹操曰:“附,近也。”張預注:“我欲必戰,勿近水迎敵,恐其不得渡;我不欲戰,則阻水以拒之,使不能濟。”此句言不要近水結陣而待敵。
  ⑩無迎水流:曹操注:“恐溉我也。”此句謂勿居下游之地。
  _斥澤:《尚書·禹貢》:“海濱廣斥”,鄭注云:“斥謂地咸鹵。”斥澤為鹽鹼沼澤地區。
  _亟去無留:迅速离開,不得滯留。
  _必依水草而背眾樹:言必須傍水草背倚林木而扎營。
  _平陸易處:遇開闊地,亦需擇平坦之處安營。
  _前死后生:《淮南子·地形訓》:“高者為生,下者為死。”此言地勢前低后高。
  _四軍之利:上述處山、處水、處斥澤、處平陸等四种處軍原則的好處。
  _四帝:指上古時期四方氏族部落首領。
  _凡軍好高而惡下:張預注:“居高則便于規望,利于驅逐;處下則難以為固,易以生疾。”此言駐軍喜好高處而厭惡低處。
  _貴陽而賤陰:張預注:“貴陽者,以其光明气舒,疾病難于滋蔓也;賤陰者,晦逆非養生之道也。”此句謂以向陽的地方為貧,賤視卑濕的地方。
  _養生而處實:養生,指人馬得以休養生息。處實,指擇運輸便利而物資供應丰實之地。
  (21)上雨,水沫至,欲涉者,待其定也:曹操注曰:“恐半涉而水這漲也。”
  (22)絕澗、天井、天牢、天羅、天陷、天隙:前后險峻,水橫其中為絕澗;四方高,中間下為天井;三面環絕,易入難出為天牢;草木蒙密,鋒鏑奠施處為天羅;隨地泥泞,漸車凝騎處為天陷;道路迫狹,地多坑坎為天隙。
  (23)險阻、潢井、葭葦、山林、翳薈:險阻,曹操注:“險者,一高一下之地;阻者,多水也。”潢井,指積水池。葭葦,蘆葦,泛言水草叢聚。翳薈,草木繁茂。
  (24)必謹复索之:必須小心謹慎地搜索。
  (25)眾樹動者,來也:曹操注:“斬伐樹木,除道而來,故動。”其言甚是。
  (26)眾草多障者,疑也:曹操注:“結草為障,欲使我疑也。”
  (27)伏:指伏兵。
  (28)覆:李筌注:“不意而至曰覆。”此指敵軍暗中掩襲。
  (29)卑而廣者,徒來也:揚起的塵埃低而面積廣的,那是敵人步卒開來。
  (30)散而條達:條達,縱橫斷絕之貌。此句意思謂零散而呈條縷狀。
  (31)營軍:察看地形,准備立營的敵軍。梅堯臣注曰:“輕兵定營,往來塵少。”
  (32)輕車先出居其側者,陳也:杜收曰:“出輕車,先定戰陳疆界也。”此句言戰車先出其營之側面,是列陣欲戰。
  (33)無約而請和者,謀也:梅堯臣注:“無約請和,必有好謀。”此謂未至屈困之境而請和,必有奸謀。
  (34)杖而立:倚仗兵器而站立。梅堯臣曰:“倚兵而立者,足見飢弊之色。”
  (35)汲而先飲:張預注曰:“汲者未及歸營而先飲水,是三軍渴也。”此言頗是。
  (36)鳥集者,虛也:張預曰:“凡敵潛退,必存營幕,禽鳥見空,鳴集其上。”此言群鳥集中其上,則其下營壘已空。
  (37)軍扰者,將不重也:敵軍多惊扰,是將領無威容,不持重。李筌注曰:“將無威重則軍扰。”
  (38)吏怒者,倦也:梅堯臣曰:“吏士倦煩,怒不畏避也。”此言軍士忿怒,是士眾倦煩了。
  (39)粟馬肉食,軍無懸_不返其舍者:以糧食喂馬,殺牲口吃肉,營中不見用繩子懸挂水缸,士卒們是准備拼命突圍。
  (40)諄諄翕翕:曹操注:“諄諄,語貌;翕翕,失志貌。”杜牧注:“憂在內,是自失其眾心也。”此句言士卒們私下小聲地議論。
  (41)數賞者,窘也:梅堯臣注:“勢窮憂叛离,數賞以悅眾。”其說甚是。
  (42)委謝:委質來謝,帶貴重禮品來言好。張預注:“以所親愛委質來謝,是勢力窮极,欲休兵息戰也。”
  (43)兵非益多也:王皙注:“不以多為益。”即言不以多為貴,兵不在多之意。
  (44)惟無武進:武進,剛武輕進。此言兵不在多,但不要恃武輕進。
  (45)取人:爭取人心。
  (46)易敵:輕視敵人。
  (47)卒未親附而罰之:此句杜牧注曰:“恩信未洽,不可以刑罰齊之。”親附,親近、歸附。
  (48)合之以文:文,寬厚。此句言對待士卒要寬厚籠絡。
  (49)齊之以武:武,刑威,軍紀刑罰。故此言用嚴明軍紀刑罰來整肅部眾。
  (50)必取:言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擁戴。
  (51)令素行:令,立法行令。素,平時。言平時認真貫徹法令。
  (51)以教其民,則民服:言威令素信,所以民听之不惑。梅堯臣注:“威令舊立,教乃听服。”其說甚是。
  (52)与眾相得:和士卒相處得融洽。

  【譯文】
  孫子說:領兵作戰,判斷敵情,應該注意:穿越山岭,應臨近谷地行進,駐扎居高向陽的地方,敵人已据高地,不要仰攻,這是在山地上對軍隊處置的辦法。渡水一定要在离水流稍遠的地方駐扎,敵人渡水而來,不要在水濱迎戰,讓敵人渡過一半還有一半未渡時攻擊,這樣才有利;想与敵人交戰,不要靠近水邊而迎敵;在江河地帶扎營,也要居高向陽,不要面迎水流,這是在江河地帶對軍隊的處置方法。穿越鹽鹼沼澤地帶,一定要迅速通過,切勿停留;如果在鹽鹼沼澤之地与敵遭遇,一定要依傍水草而背靠樹木,這是在鹽鹼沼澤地帶處軍的原則。在平原曠野,要駐扎在平坦地面,右邊依托高阜,前低后高,這是在平原地區處置軍隊的原則。以上四种處軍的好處,就是黃帝戰胜四帝的原因。
  大凡駐軍總是喜歡干燥的高地,避開潮濕的洼地;重視向陽處而避開陰暗之處;靠近生長水草的地方,駐扎干燥的高地,軍隊就不發生任何疾病,這才有了胜利的保證。在丘陵堤防處,一定要駐扎在它的陽面,且右邊依托著它。這是用兵的有利條件,是地形給予的資助。上游下雨,河中必有水沫漂來,若想過河,一定等水沫消定以后。凡地形中有“絕澗”、“天井”、“天牢”、“天羅”、“天陷”、“天隙”等情況,一走要迅速离開,不要接近。我方遠离它,讓敵方接近它;我方面對著它,敵方背對著它。軍隊行進中,遇到艱難險阻之處,長滿蘆葦的低洼地,草木茂密的山林地,必須謹慎地搜索,這些都是敵人奸細伏兵的地方。
  敵人逼近而安靜,是依仗它占領險要地形;敵人离我很遠而來挑戰的,是想誘我前進;敵人舍險而居平易之地,一定有它的好處或企圖。前方許多樹木搖動,那是敵人蔭蔽前來;草叢中有許多遮障物,是敵人布下的疑陣;群鳥惊飛,下必有伏兵;野獸惊駭,是大軍突襲而至。塵埃飛揚而高沖云間,是戰車來臨;塵埃飛揚低而廣,是敵人步兵開來;塵土疏散飛揚,是敵人正曳柴而走;塵上少而時起時落,是敵人正在扎營。敵人使者卑謙而加緊備戰的,那是企圖向我進攻;敵人使者言辭強硬而先頭部隊又向前逼進的,是准備撤退;輕車先出動,部署在兩翼的,是在布列陣勢;敵人尚未受挫而來講和的,是另有陰謀,敵人急速奔跑并排兵列陣的,是企圖約期同我決戰;敵人半進半退的,是企圖誘我前往;敵軍倚著兵器而站立的,是飢餓的表現;供水兵打水先飲的,是干渴的表現;敵人見利而不進兵爭奪的,是疲勞的表現;群鳥聚集在敵營上空,營地必已空虛;敵軍夜有呼叫者,是因為軍心恐慌;敵軍紛亂無序,是敵將沒有威嚴;敵旌旗亂動,是敵營陣已亂;敵軍吏忿怒,是太煩倦之狀,用糧食喂馬,殺牲口吃,軍中沒有懸著汲水器,決心不返營舍的,那是敵軍准備突圍;低聲下气同部下講話的,是敵將失去了人心;不斷犒賞士卒的,是敵軍沒有辦法;不斷懲處部屬的,是敵人處境困難;敵將先對士卒暴虐,后又畏懼士卒叛离的,那是愚蠢到极點的將領;帶來禮品談判的,是想休兵息戰;敵人盛怒而來,卻久不交戰又不撤离,必須仔細審察,摸清敵人的企圖。
  打仗不在于兵多就好,只是不能恃勇輕迸,能夠同心協力,准确地估計敵人,戰胜敵人即可。沒有遠慮而又輕視敵人的,必然會被敵人所擒。
  士卒還未親附即加以處罰,那么士卒必走不服,不服就難以使用;士卒歸附而法紀不施行,那么這樣的士卒就不堪使用。因此,要以政治、教令教育士卒,要以軍紀、軍法來統一步調,這樣才是一支攻無不克的隊伍。平時嚴格貫徹命令,管教士卒,士卒就會听服;平常不嚴格教令士卒,不執行法紀,不取信于士卒的,士卒就不服。平素的命令信實有征,与士卒們相處融洽,就可与之共生死。


地形第十

   孫子曰:地形有通①者,有挂②者,有支③者,有隘④者,有險⑤者,有遠⑥者。我可以往,彼可以來,曰通;通形者,先居高陽⑦,利糧道⑧,以戰則利。可以往,難以返,曰挂;挂形者、敵無備,出而胜之;敵若有備,出而不胜,難以返,不利。我出而不利,彼出而不利⑨,曰支;支形者,敵雖利我⑩,我無出也;引而去之_,令敵半出而擊之_利。隘形者,我先居之,必盈之以待敵_;若敵先居之,盈而勿從,不盈而從之_。險形者,我先居之,必居高陽以待敵_;若敵先居之,引而去之,勿從也。遠形者,勢均_,難以挑戰_,戰而不利。凡此六者,地之道也_;將之至任_,不可不察也。
  故兵有走_者,有弛(21)者,有陷(22)者,有崩(23)者,有亂(24)者,有北(25)者。凡此六者,非天之災,將之過也。夫勢均,以一擊十,曰走;卒強吏弱,曰弛;吏強卒弱,曰陷;大吏怒而不服,遇敵懟而自戰(26),將不知其能,曰崩;將弱不嚴,教道不明,吏卒無常,陳兵縱橫(27),曰亂;將不能料敵(28),以少合眾,以弱擊強,兵無選鋒(29),曰北。凡此六者,敗之道也;將之至汪,不可不察也。
  夫地形者,兵之助也(30)。料敵制胜,計險* 遠近,上將之道也。知此而用戰者必胜: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(31)。故戰道(32)必胜,主曰無戰,必戰可也(33);戰道不胜,主曰必戰,無戰可也(34)。故進不求名,退不避罪,唯人是保(35),而利合于主(36),國之寶也。
  視卒如嬰儿,故可与之赴深溪;視卒如愛子,故可与之俱死(37)。厚而不能使(38),愛而不能令(39),亂而不能治(40),譬若驕子,不可用也。
  知吾卒之可以擊,而不知敵之不可擊,胜之半也;知敵之可擊,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,胜之半也;知敵之可擊,知吾卒之可以擊,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,胜之半也。故知兵者,動而不迷(41),舉而不窮(42)。故曰:知彼知己,胜乃不殆;知大知地,胜乃可全。
  【注釋】
  ①通:通達,指四通八達的地區。《易·系辭》:“往來無窮謂之通。”梅堯臣注:“道路交達。”
  ②挂:懸挂、牽礙。《儀禮·少牢饋食禮》:“挂于季指”,鄭玄注:“挂,懸也。”此指前平后險,易入難出的地形。
  ③支:《左傳·定公元年》:“天之所坏,不可支也。”杜預注:“支,持也。”指敵對雙方皆可据險對峙,不易于發動進攻的地區。梅堯臣注:“相持之地”,其說義近。
  ④隘:梅堯臣注:“兩山通谷之間。”此處謂兩山峽谷之間的地帶。
  ⑤險:指山川險要、行動不便利的地帶。
  ③遠:《庄子·天道》:“吾固不辭遠道而來愿見。”這里指敵我雙方距离較遠。
  ⑦先居高陽:杜牧注云:“通者,四戰之地,須先据高陽之處,勿使敵人先得而我后至也。”此言應率先占据地高向陽的地形,取得戰爭的主動權。
  ⑧利糧道:賈林注:“通糧道,便易轉運。”杜佑注:“無使敵絕已糧道也。”此言保持糧道暢通。
  ⑨彼出而不利:而,也、亦。意謂敵人出擊也不利。
  ⑩敵雖利我:杜牧注:“佯背我去。”此言敵人以利誘我。
  _引而去之:引,去,离開。梅堯臣曰:“偽去,引敵人半出而擊。”此言引兵偽裝退去。
  _令敵半出而擊之:令,使。張預注:“敵若來追,伺其半出,行列未定,銳卒攻之,必獲利焉。”其說甚是。
  _必盈之以待敵:杜佑注:“以兵陣滿隘形,欲使敵不得進退也。”此句言一定要用足夠的兵力堵塞隘口,以對付敵軍來犯。
  _盈而勿從,不盈而從之:從,順隨。張預注曰:“敵若先居此地,盈塞隘口而陳者,不可從也。若雖守隘口,俱不齊滿者,入而從之,与敵共此險阻之利。”全句意思是在隘形作戰,敵若先占領,并用重兵堵塞隘口,我不可隨順敵意去攻;如敵尚未全部占領隘口,則應全力進攻,与敵爭險阻之利。
  _險形者,我先居之,必居高陽以待敵:曹操注曰:“地形險隘,尤不可致于人。”張預注:“平陸之地,尚宜先居,況險* 之所,豈可以致于人?”此句謂在險阻之地,我當搶先占据地高向陽之處,爭取主動,以待敵軍。
  _勢均:杜牧曰:“譬若我与敵壘相去三十里,若我來就敵壘而延敵欲戰者,是我困敵銳,故戰者不利。若敵來就我壘延我欲戰者,是我仗敵勞,敵亦不利,故言均勢。”其說通洽。
  _難以挑戰:挑戰,挑動敵人出戰。曹操注:“挑戰者,延敵也。”全句謂因地勢均遠,不宜先求戰。
  _地之道也:指上述六者乃將帥指揮作戰時利用地形之原則。
  _將之至任:將帥應負的重大責任。
  _走:指敗逃。
  (21)弛:曹操注:“吏不能統,故弛坏。”這里指將帥懦弱無能,士卒軍紀渙散。
  (22)陷:曹操注:“吏強欲進,卒弱輒陷,敗也。”此言將士雖強,然士卒戰斗力弱,与敵作戰則將吏孤身奮戰,力不能支,故敗。
  (23)崩:潰敗。劉寅《直解》云:“如山之崩墜。”此言主將不知其裨佐部將的能力,遇戰則潰敗。
  (24)亂:混亂,沒有秩序。
  (25)北:敗走。
  (26)遇敵蔥而自戰:懟,怨恨。此句言軍中將吏恚怒而不听主將之令,遇敵便戰,致使軍隊潰敗。
  (27)陳兵縱橫:杜牧注:“引兵出陣,或縱或橫,皆自亂之也。”此言布兵列陣雜亂無次。
  (28)料敵:分析、觀察敵情。
  (29)選鋒:精選出來的精銳的前鋒分隊。《尉繚子·戰威》:“武士不選,則眾不強”,其義同此。
  (30)兵之助也:張預注:“能審地形者,兵之助也。”此謂用兵作戰的輔助條件。
  (31)知此而用戰者必胜,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:梅堯臣注云:“將知地形,又知軍政,則胜;不知,則敗。”張預注:“既知敵情,又知地利,以戰則胜;俱不知之,以戰即敗。”其義頗精。
  (32)戰道:指戰爭的指導規律。戰道必胜,意謂依据戰爭規律,就必然能取胜。
  (33)必戰可也:此言可徑出兵戰之,毋須依從君命。
  (34)無戰可也:張預注:“苟無必胜之道,雖軍命必戰,不可戰也。与其從令而敗事,不若違制而成功。”其說甚是。
  (35)唯人是保:意謂只求保全百姓。
  (36)利合于主:符合君主的根本利益。
  (37)視卒如嬰儿,故可与之赴深溪;視卒如愛子,故可与之俱死:梅堯臣注:“撫而育之,則親而不离。愛而勖之,則信而不疑。故雖死与死,雖危与危。”其說甚是。全句言愛護体恤士卒,可以和他們同生死,共患難。
  (38)厚而不能使:厚,厚待、厚養。此句言只知厚待而不能使、用。
  (39)愛而不能令:梅堯臣注曰:“愛寵而不教。”此句謂只知溺愛而不重教育。
  (40)亂而不能治:士卒行為不守法令而不能嚴加管束。
  (41)動而不迷,行動果斷,毫不迷茫。
  (42)舉而不窮:舉措隨机應變,是無窮無盡的。

  【譯文】
  孫子說:地形有通的、有挂的、有支的、有隘的、有險的、有遠的六种形式。我軍可以往,敵軍可以來的地形叫做通;在這种地形作戰,應先占領高地,利糧道,這樣就十分有利。可以前進,難以后退的地形叫做挂。在挂地形上作戰,敵人無備,我軍突然攻擊,就可獲胜利;若敵人有所准備,出擊又不能取胜,加之難以返回,就很不利了。我出擊條件不利,敵人出兵也不利,這种地形叫支。在支形地域上,敵人即使以小利誘我,亦不能出擊,而應首先率軍撤退,待敵人出擊一半時而反攻,可獲胜利。在兩山間有狹窄通谷的隘形地區作戰,如果我先占領,一定要在隘口而布兵以待敵;若敵人先占据隘口,陳兵据守,就不要去打;如果敵人只占据了隘口的一部分,并未布兵陣全部封鎖,則可以進攻。在險形地域上作戰,如果我先占据險地,一定選擇高陽之處來等待敵人;如果敵人先占險地,就率軍离去,不要仰攻敵人。在遠形地區作戰,雙方地勢均同,不宜挑戰,勉強求戰就不利。以上六個方面,是利用地形的原則,掌握這些原則,是將帥所必備的因素,不能不認真地加以研究。
  軍事上有走、弛、陷、崩、亂、北六种情況,這六种情況,不是天時地形的災害,實是主將的過失。凡是地勢均同而以一擊十的,必然敗逃,這叫做走兵。士卒強悍,軍官懦弱,指揮松弛,叫做弛兵。軍官強悍,士卒懦弱的,戰斗力必差,叫做陷兵。部將怨怒,不服從指揮,遇敵忿然擅自交戰, 主將又不了解他們的能力而加以捧制,必然崩散,叫做崩兵。將領無能,不能嚴格約束部隊,教導訓練沒有明确的理論、方法,官兵關系緊張混亂,陳兵布陣雜亂無章,叫亂兵。將領不能判斷敵情,用少量軍隊抵抗敵軍主力,以弱擊強,行陣又無精銳的前鋒,叫做北兵。這六种情況,都是取敗的道理,是將領們至關重要的責任,不能不認真地加以研究。
  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。判斷敵情,制定取胜方略,考察地形的遠近、險易,這些是主將必須履行的職責。知道這些因素而指揮作戰的人必胜,不懂得這些而指揮作戰的人必敗。所以從戰爭的道理上看,必然會胜利,就是說君主下令不戰,主將一定要戰也可以;如果按戰爭實況的發展,無胜利條件,雖國君說一定要打,也可以不打。總之,進攻敵人不求虛名,撤退防守不避罪名,只知道保護人民,有利于君主,才是國家的棟梁。
  看待士卒如同關心嬰儿一樣備至,就可以同他們共赴深淵;看待士兵如同親生儿子,就可以与他們同生死、共患難。如果溺愛戰士卻不能使用他們,違法亂紀而不能懲治,就如同嬌慣的儿子,是不可用以打仗的。
  知道我方的士卒可以進攻,而不知敵方不可以攻擊,胜利的可能僅為一半;知道敵方可以進攻,而不知我方士卒不可以進攻,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;知道敵方可以進攻,知道我方士卒可以進攻,但不知道地形不利于作戰的,有一半胜利的可能。所以知道用兵的人,他的行動准而果斷,他的舉措隨机應變,變化無窮。因此,了解對方又知道自己,胜利就會不斷;通曉天時地利,胜利就會無窮無盡。


九地第十一

  孫子曰:用兵之法,有散地①,有輕地②,有爭地③,有交地,有衢地,有重地,有汜地,有圍地,有死地。諸侯自戰其地,為散地。入人之地而不深者,為輕地。我得則利,彼得亦利者,為爭地。我可以往,彼可以來者,為交地。諸侯之地三屬④,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⑤,為衢地。入人之地深,背城邑多者,為重地⑥。行山林、險阻、沮澤,凡難行之道者,為汜地。所由入者隘,所從歸者迂⑦,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,為圍地。疾戰則存,不疾戰則亡者,為死地⑧。是故散地則無戰⑨,輕地則無止⑩,爭地則無攻_,交地則無絕_,衢地則合交_,重地則掠_,汜地則行_,圍地則謀_,死地則戰_。
 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,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_,眾寡不相恃_,貴賤_不相救,上下不相收(21),卒离而不集(22),兵合而不齊。合于利而動,不合于利而止。敢間:敵眾整而將來,待之若何?曰:先奪其所愛(23),則听(24)矣。兵之情主速(25),乘人之不及,由不虞之道(26),攻其所不戒也。
  凡為客之道(27):深入則專(28),主人不克(29);掠于饒野(30),三軍足食;謹養而勿勞(31),并气積力(32),運兵計謀,為不可測(33)。投之無所往,死且不北(34),死焉不得,士人盡力(35)。兵士甚陷則不懼(36),無所往則固(37),深入則拘,不得已則斗(38)。是故其兵不修而戒(39),不求而得(40),不約而親(41),不令而信。禁祥去疑(42),至死無所之(43)。吾士無余財,非惡貨也(44);無余命,非惡壽也(45)。令發之日,士卒坐者涕沾襟,僵臥者涕交頤(46)。投之無所往者,諸、劌(47)之勇也。
  故善用兵者,譬如率然(48);率然者,常山(49)之蛇也。擊其首則尾至,擊其尾則首至,擊其中則首尾俱至。敢問:兵可使如率然乎?曰:可。夫吳人与越人相惡也,當其同舟而濟,遇風,其相救也,如左右手。是故方馬埋輪(50),未足恃也;齊勇若一,政之道也(51);剛柔皆得,地之理也(52)。故善用兵者,攜手若使一人(53),不得已也。
  將軍(54)之事:靜以幽,正以治(55)。能愚士卒之耳目,使民無知(56)。易其事,革其謀,使民無識(57);易其居,迂其途,使民不得慮(58)。帥与之期,如登高而去其梯(59);帥与之深入諸侯之地,而發其机(60);若驅群羊,驅而往,驅而來,莫知所之。聚三軍之眾,投之于險,此謂將軍之事也。九地之變,屈伸之利(61),人情之理,不可不察。
  凡為客之道:深則專,淺則散(62)。去國越境而師者,絕地也(63);四達者,衙地也;入深者,重地也;入淺者,輕地也;背固前隘(64)者,圍地也;無所往者,死地也。是故散地,吾將一其志(65);輕地,吾將使之屬(66);爭地,吾將趨其后(67);交地,吾將謹其守;衙地,吾將固其結(68);重地,吾將繼其食(69);汜地,吾將進其涂;圍地,吾將塞其闕(70);死地,吾將示之以不活(71)。故兵之情:圍則御,不得已則斗,過則從(72)。
 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,不能預交(73);不知山林、險阻、沮澤之形者,不能行軍;不用鄉導者,不能得地利。四五者(74),一不知,非霸王之兵(75)也。夫霸王之兵,伐大國,則其眾不得聚(76);威加于敵,則其交不得合(77)。是故不爭天下之交(78),不養天下之權,信己之私(79),威加于敵,故其城可拔,其國可隳(80)。施無法之賞,懸無政之令(81),犯三軍之眾(82),若使一人。犯之以事,勿告以言(83),;犯之以利,勿告以害(84)。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(85),夫眾陷于害,然后能為胜敗(86)。故為兵之事,在于順詳敵之意(87),并敵一向(88),千里殺將,此謂巧能成事者也。
  是故政舉之日(89),夷關折符,無通其使(90);厲于廊廟之上(91),以誅其事(92)敵人開闔(93),必亟入之。先其所愛(94),微与之期(95)。踐墨隨敵(96),以決戰事。是故始如處女, 敵人開戶,后如脫兔,敵不及拒(97)。
  【注釋】
  ①散地:指士卒近家,戰不利則心易散,故言散地。曹操注:“士卒戀土,道近易散。”杜牧曰:“士卒近家,進無必死之心,退軍歸投之處。”
  ②輕地:梅堯臣注:“入敵未遠,道近輕返。此句言軍隊進入敵境未深,可以輕易撤回。
  ③爭地:曹操曰:“可以少胜眾,弱擊強。”杜牧曰“必爭之地,乃險要也。”此謂誰先占領就對誰有利的軍事要地。
  ④諸侯之地三屬:三屬,三國交界的地方。曹操注:“我与敵相當,而傍有他國也。”
  ⑤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:此句謂先到達可以得到諸侯列國的援助。曹操注:“先至得其國助。”杜牧日:“天下,猶言諸候也。”
  ⑥入人之地深,背城邑多者,為重地:謂深入敵國,所過城邑眾多的地區,為重地。杜牧注:“難返還也。背,去也;背与倍同。多,道里多也。”梅堯臣注:“過城已多,津要絕塞,故曰重難之地。”二說皆是。
  ⑦所由入者隘、所從歸者迂:進入的道路狹隘而回歸的道路迂遠。
  ⑧死地:梅堯臣注:“前不得進,后不得退,旁不得走,不得不速戰也。”此謂不速戰求生則會被消滅之地。
  ⑨無戰:不宜作戰。李筌注:“恐走散也。”張預注:“士卒怀生,不可輕戰。”二注均是。
  ⑩無止:不宜停留。趙本學注:“入敵未深,人心未固,務速進攻,以期過險。”
  _爭地則無攻:梅堯臣曰:“形胜之地,先据乎利;若敵已得其處,則不可攻。”曹操注曰:“不當攻,當先至為利也。”此句謂敵已占据爭地則不可進攻。
  _交地則無絕:梅堯臣曰:“道既錯通,恐其邀截,當令部伍相及,不可斷也。”全句言在交地,部伍相聯結,不可斷絕。
  _衢地則合交:合交,曹操注:“結諸侯也。”孟氏注:“得交則安,失交則危也。”全句謂在行地,則當結交諸侯,陷敵于孤立。
  _重地則掠:梅堯臣曰:“去國既遠,多背城邑,糧道必絕,則掠畜積以繼食。”全句謂在重地作戰則掠奪敵資糧。
  _汜地則行:張預曰:“難行之地,不可稽留也。”全句謂在汜地就應迅速通行。
  _圍地則謀:處圍地則發謀以取胜。
  _死地則戰:在死地則力戰以求生。
  _不相及:不相連續。
  _眾寡不相恃:恃,依靠。全句謂大部隊与小部隊不能協同依恃。
  _貴賤:指官与兵。
  (21)不相收:不相統屬,不能收聚。
  (22)卒离而不集:离,分、散。《呂覽·大樂》:“离則复合”,高誘注:“离,散也。”言士卒分散難于集中。
  (23)奪其所愛:剝奪敵人所愛惜依恃的有利條件。
  (24)听:《廣雅·釋詁》云:“听,從也。”意謂使敵被動,從我意愿。
  (25)兵之情主速:張預注:“用兵之理,惟尚神速。”全句謂用兵的道理是以神速為上。
  (26)由不虞之道:通過敵人料想不到的道路。
  (27)為客之道:客,進入敵國作戰的部隊。全句謂深入敵境作戰部隊的用兵規律。
  (28)深入則專:專,《廣雅·釋言》:“齊也。”全句謂深入敵境,則軍心一致。
  (29)主人不免:梅堯臣曰:“為客者,入人之地深,則士卒專精,主人不能克我。”全句謂在本土作戰的軍隊,無法戰胜客軍。
  (30)掠于饒野:饒野,《玉篇》:“饒,丰也,厚也。”王皙注:“饒野多稼* 。”全句謂掠奪野外的糧草。
  (31)謹養而勿勞:認真養練休整,勿使疲勞。
  (32)并气積力:并,合并,此為鼓舞、鼓勵之意。全句謂鼓舞士气,積蓄力量。
  (33)為不可測:使敵人無法做出正确的判斷。
  (34)投之無所往,死且不北:梅堯臣注:“置在必戰之地,知死而不退走。”全句意謂將士卒置于無路可走的境地,雖死也不會敗退。
  (35)死焉不得,士人盡力:全句言置于死地的士卒必人人拼死盡力。
  (36)兵士甚陷則不懼:張預日:“陷在危亡之地,人持必死之志,豈复畏敵也。”全句謂兵士深陷于危難之中,那么反而無所畏懼。
  (37)無所往則固:往,杜牧注:“走也。”固,李筌注:“堅也。”全句言無路可走,則軍心穩固。
  (38)不得已則斗:曹操注:“人窮則死戰也。”
  (39)不修而戒:修,修明法令。戒,警戒。曹操注:“不求索其意,自得力也。”全句言士卒們不待休整而自戒備。
  (40)不求而得:梅堯臣注:“不索而情自得。”張預注:“不求索而得情意。”全句謂不待征求而情意已得。
  (41)不約而親:梅堯臣注:“不約而眾自親。”全句言不待約束而自親和。
  (42)禁祥去疑:梅堯臣注:“妖祥之事不作,疑惑之言不入。”全句謂禁止迷信和謠言之事,避免士卒疑惑。
  (43)至死無所之:士卒們至死也不會逃跑。
  (44)無余財,非惡貨也:梅堯臣曰:“不得已竭財貨。”全句言兵卒們毀棄財物,拋棄必需品以外的錢財,并非不愛惜財物,實乃性命不保,何惜財物。
  (45)無余命,非惡壽也:士卒們不顧性命去拼死搏斗,并非不愿長壽,而是身陷死地,不得不舍命以求生。
  (46)偃臥者涕交頤:士卒們仰臥在地,淚流滿面。
  (47)諸、劌:均為人名,指專諸、曹劌。
  (48)率然:古代傳說中的一种蛇。《神异經·西荒經》:“西方山中有蛇,頭尾差大,有色五彩。人物触之者,中頭則尾至,中尾則頭至,中腰則頭尾并至,名曰率然。”
  (49)常山:即恒山。西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的“恒”字而改為常山。
  (50)方馬埋輪:曹操注:“方,縛馬也;埋輪,示不動也,此言專難不如權巧。故曰:雖方馬埋輪,不足恃也。”全句謂縛馬埋輪,以示堅守的決心。
  (51)齊勇若一,政之道也:齊,齊心協力。梅堯臣曰:“使人齊勇如一心而無怯者,得軍政之道也。”全句謂三軍齊勇如一人,靠的是軍政之道嚴明,即治軍有方。
  (52)剛柔皆得,地之理也:王皙曰:“剛柔,猶強弱也。言三軍之士,強弱皆得其用者,地利使之然也。”全句意謂強者和弱者都能充分發揮戰斗力,是巧妙地借助地形使然。
  (捐揭攜攜手若一人:張預注:“三軍雖眾,如提一人之手而使之,言齊一也。”
  (54)將軍:將,率領。將軍,即主持軍事。
  (55)靜以幽,正以治:曹操注云:“謂清靜幽深平正。”全句謂沉靜而深逮、公正而有條理。
  (56)能愚士年之耳目,使民無知:曹操注:“愚,誤也。民可以樂成,不可以慮始。”李筌注:“為謀未熟,不欲令士卒知之。”全句譯為蒙蔽士卒的耳目,不讓他們知曉軍情。
  (57)易其事,革其謀,使民無識:張預注:“前所行之事,舊所發之謀,皆變易之,使人不可知也。”全句意謂變更部署,改變計謀,使人無法識破。
  (58)易其居,迂其途,使民不得慮:梅堯臣注云:“更其所安之居,迂其所趨之途,無使人能慮也。”全句言變換駐防,迂回行軍。使人們不得圖謀。
  (59)帥与之期,如登高而去其梯:趙本學注:“期,約戰之所也。”全句謂主帥与軍隊約戰,猶言賦予作戰任務,斷絕其退路,使之勇往直前。
  (60)帥与之深入諸侯之地,而發其机:机,弩机之扳机。此言將帥率兵深入重地后抓住戰机,發動攻勢。
  (61)九地之變,屈伸之利:張預注曰:“丸地之法,不可拘泥,須識變通,可屈則屈,可伸則伸,審所利而已。”全句譯為九地作戰原則的靈活運用,或屈或伸的利害關系。
  (62)深則專,淺則散:在敵國境內作戰,深入則士卒一致,淺進則士平渙散。
  (63)去國越境而師者,絕地也:趙本學注本云:“去國去己之國,越境越人之境。絕,絕望之意。此篇無絕地之文,此特因上文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之句,而反言申之也。”另一說,梅堯臣注云:“進不及輕,退不及散,在二地之間也。”
  (64)背固前隘:梅堯臣曰:“背負險固,前當厄塞。”張預曰:“前狹后險,進退受制于人也。”此句謂背后險固,前路狹隘。
  (65)一其志:李筌注:“一卒之心。”此言統一士卒意志。
  (66)使之屬:使軍隊部屬相連接。
  (67)趨其后:曹操注:“利地在前,當速進其后也。”杜佑注:“利地在前,當進其后;爭地先据者胜,不得者負。”全句謂后續部隊迅速跟進。
  (68)固其結:杜牧注:“結交諸侯,使之牢固。”此句言鞏固与諸候的結盟。
  (69)繼其食:賈林注:“使糧相繼而不絕也。”全句譯為補充軍糧,保障供給。
  (70)塞其闕:孟氏注:“意欲突圍,示以守固。”此言堵塞闕口。
  (71)示之以不活:表示死戰的決心。
  (72)過則從:孟氏曰:“甚陷則無所不從。”全句謂陷于險境十分深重則無不听從。
  (73)不知諸侯之謀者,不能預交:不了解諸侯的謀略,不能同他交往。
  (74)四五者:指九地。曹操注:“謂九地之利害。”清夏振翼《武經体注大全會解》云:“四五,指‘九地’言。‘九地’中五為客兵,四為主兵,故不合言之而分言之。”
  (75)霸王之兵:曹操注:“霸者,不結成天下諸侯之權也。絕天下之交,奪天下之權,故己威得伸而自私。”全句謂能夠稱霸諸侯的軍隊。
  (76)其眾不得聚:聚,集中、動員。全句言敵人的軍隊來不及動員集中。
  (77)威加于敵,則其交不得含:兵威指向敵國,他國懼我之威,不敢与該敵國結交。
  (78)不爭天下之交:不爭著与天下諸侯交結。
  (79)信己之私:信,同“伸”。私,偏愛。全句謂伸展自己對民眾的恩愛。
  (80)其國可隳:《呂覽·順說》:“隳人之城郭”,高誘注:“隳,坏也。”全句謂可毀坏其國都。
  (81)施無法之賞,懸元政之令:無法,超出慣例,破格。懸,挂、頒布。黃鞏《集注》:“無法之賞,謂破格也;無政之令,謂臨享應變。”
  (82)犯三軍之眾:犯,干也。此為驅使、任用之意。全句言使用三軍隊伍。
  (83)勿告以言:王皙注:“情泄則謀乖。”此謂不要告訴士兵的意圖。
  (84)犯之以利,勿告以害:命令他們去完成任務,只告訴有利條件,不告訴危險因素,使其信心堅定。
  (85)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:曹操注:“必殊死戰,在亡地無敗者。孫臏曰:‘兵恐不投之死地也。’”梅堯臣曰:“地雖日亡,力戰不亡;地雖曰死,死戰不死。故亡者存之基,死者生之本也。”全句謂置軍隊于危亡之地,然后可以保存。
  (86)能為胜敗:意謂軍隊陷入危亡之地才能取胜。
  (87)順詳敵之意:順佯,假裝順從,全句言假裝順從敵人的企圖。
  (88)并敵一向:集中优勢兵力,選擇恰當的進攻方向。
  (89)改舉之日:決定實施民略計划的時候。
  (90)夷關折符,無通其使:夷,封鎖。符,通行證。曹操注:“謀定,則閉關以絕其符信,勿通其使。”全句言廢除通行憑證,斷絕交通往來。
  (91)厲于廊廟之一:厲,反复推敲。此言在廟堂上反复研究,以決定戰爭大事。
  (92)以誅其事:誅,治,這里指研究。此句言決定這一大事。
  (93)開闔:曹操注:“敵有間隙,當急入之也。”在此比喻可乘之机。
  (94)先其所愛:杜牧注:“凡是敵人所愛惜,倚恃以為軍者,則先奪之也。”
  (95)微与之期:期,約、合。全句謂不要与敵人約期交戰。
  (96)踐墨隨敵:踐,通“鏟 ”。賈林注:“鏟 ,除也。”墨,墨守成規。全句意謂避免墨守成規,隨敵情變化來決定作戰方案。
  (97)始如處女,敵人開戶,后如脫兔,敵不及拒:全句言開始如處女般柔弱沉靜,便敵人放松警戒,后如逃兔一般迅捷,打擊敵人,使之措不及防。

  【譯文】
  孫子說:根据用兵的原則,戰地有散地、有輕地、有爭地、有交地、有衢地、有重地、有汜地、有圍地、有死地。諸侯在自己境內打仗的地方叫散地,進入敵人國境不深的地方,叫輕地。我軍得到有利,敵軍得到也有利的地區,叫做爭地。我軍可以往,敵軍可以來的地區,叫交地。多國交界,先得到便容易取得天下支持的,為衢地。入敵境縱深,穿過敵境許多城邑的地方,叫重地。山林、險要、沼澤等大凡難行的地方,稱為汜地。進兵道路狹隘,退回的道路迂遠,敵軍以少數兵力即可擊敗吾軍的,為圍地。迅速奮戰即可生存,不迅速奮戰就會滅亡的為死地。因此,在散地不宜交戰,在輕地不要停留,在爭地不要冒然進攻,在交地行軍序列不要斷絕,在衢地應結交諸侯,在重地要掠取糧秣,遇到汜地要迅速通過,陷入圍地就要運謀設計,到了死地就要殊死奮戰。
  古時善于指揮作戰的人,能使敵人前后不相續,主力与小部隊不能相倚恃,官兵不能相救援,上下級無法相統屬,士卒离散而不能集中,對陣交戰陣形也不整齊。對我有利就立即行動,對我無利就停止行動。或許有人問:“敵人人數眾多、陣勢嚴整地向我開來,用什么辦法對待?”回答是:“先奪取敵人愛惜不肯放棄的物資或地盤,就能使它陷于被動了。”用兵的道理,貴在神速,乘敵人措手不及,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,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。
  大凡對敵國采取進攻作戰,其規律是:越深入敵境,軍心士气越牢固,敵人越不能戰胜我軍,在丰饒的田野上掠取糧草,全軍就有足夠的給養;謹慎休養戰士,勿使疲勞,增強士气,養精蓄銳;部署兵力,巧設計謀,使敵人無法判斷我軍企圖。把部隊置于無路可走的絕境,士卒雖死也不會敗退。既然士卒宁死不退,怎么能不上下盡力而戰呢?士卒深陷險境而不懼,無路可走,軍心就會穩固;深入敵國,軍隊就不會渙散。處于這种迫不得已的情況,軍隊就會奮起戰斗。因此,不須整飭,就能戒備;不須強求,就能完成任務;不須約束,就能親附協力;不待申令,就會遵守紀律。消除士兵的疑慮,他們至死也不會退避。我軍士兵沒有多余的錢財,不是他們厭惡財物;士卒們不顧生命危險,不是他們不想活命。作戰命令發布的時候,士卒們坐著淚濕衣襟,躺著淚流滿面。把他們放到無路可走的絕境,就會像專諸和曹劌一樣的勇敢。
 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,如同率然一樣。率然是恒山地方的一种蛇。打它的頭部尾巴就來救應,打它的尾巴頭就過來救應,打它的腹部頭尾都來救應。或問:“軍隊可指揮得像率然一樣嗎?”回答說:“可以。”吳國人与越國人是互相仇恨的,當他們同船過渡同遇大風時,他們相互救助如同左右手。因此。縛馬埋輪,是不早以倚恃穩定軍陣的辦法;三軍勇敢,如同一人,就是要靠平時的軍政修明;要使強弱不同的士卒都能發揮作用,在于地形利用的适宜。所以,善于用兵的人,能使部隊攜手如同一個人一樣服從指揮,是將部隊置于不得已的情況下形成的。
  統帥軍隊這种事,要沉著鎮靜而幽密深遂,管理部隊嚴正而有方,要蒙蔽士卒的耳目,使他們對于軍事行動毫無所知。改變作戰計划,變更作戰部署,使人們無法認識;經常改換駐地,故意迂回行進,使人們推測不出意圖。將帥給部隊下達戰斗命令,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樣,使士卒有進無退;將帥与士卒深入諸侯重地,捕捉戰机,發起攻勢,像射出的箭矢一樣勇往無前。對士卒如同驅赶羊群,赶過來,赶過去,使他們不知要到哪里去。聚集全軍,置于險境,這就是統帥軍隊的任務。各种地形的靈活運用,攻守進退的利害關系,都不可不反复詳究,留意考察。
  大凡進入敵國作戰的規律是:進入敵境越深,軍心就愈是穩固;進入敵國腹地越淺,軍心就容易懈怠渙散。离開本上穿越邊境去敵國作戰的地方,稱為絕地;四通八達的戰地為衢地;進入敵境縱深的地方叫重地;進入敵境不遠的地方就是輕地;背靠險固前有阻隘的地方叫圍地;無路可走的地方叫死地。因此,在散地上,要統一全軍意志;在輕地上,要使營陣緊密相聯;在爭地上,就要使后續部隊迅速跟進;在交地上,就要謹慎防守;在衢地上,就要鞏固与鄰國的聯盟;入重地,就要補充軍糧;在汜地,就要迅速通過;陷入圍地,就要堵塞缺口;到了死地,就要殊死戰斗。所以,作戰的情況是:被包圍就合力抵御,不得己時就會殊死奮戰,深陷危境就會听從指揮。
  不清楚各諸侯國意圖的人,不能參与外交;不熟悉不會運用山林、險阻、沼澤等地形的人,就不能領軍作戰;不使用向導,就不能得到地利。這几個方面,有一方面不了解,都不能算是王霸。的軍隊。所謂王霸的軍隊,攻伐大國,進攻大國就能使敵方的軍隊來不及動員集中;兵威指向敵人,敵人的外交就無法成功。所以不必爭著与任何國家結交,也不隨意在各諸侯國培植自己的勢力,多多施恩于自己的民眾、士卒,把兵威指向敵國,敵國城池可拔,國都就能被攻下。實行破格的獎賞,頒發非常的政令,驅使三軍部隊像使喚一個人一樣。授以任務,不必說明作戰意圖。賦予危險的任務,但不指明有利條件。把士卒投入危地,才能轉危為安;把士卒陷于死地,才能轉死為生。軍隊陷于危境,然后才能取得胜利。所以,領兵作戰這种事,就在于假裝順著敵人的意圖,集中兵力指向敵人一處,即使千里奔襲,也可斬殺敵將,這就是所說的巧妙用兵能成就大事。
  所以,決定戰爭行動的時候,就封鎖關口,廢除通行憑證,停止与敵國的使節往來,在廟堂再三謀划,作出戰略決策。敵人一旦有机可乘,就馬上攻入。首先要奪取敵人戰略要地,不要与敵人約期決戰。破除成規,因故變化,靈活決定自己的作戰行動。因而,戰爭開始要像處女一般沉靜,使敵人放松戒備;然后突然發動攻擊,要像脫逃的野兔一樣迅速行動,使敵人來不及抵抗。


火攻第十二

  孫子曰:“凡火攻有五:一曰火人①,二曰火積②,三曰火輜③,四曰火庫④,五曰火隊。行火必有因⑤,煙火必素具⑥。發火有時,起火有日⑦。時者,天之燥⑧也;日者,月在箕、壁、翼、軫⑨也。凡此四宿者,風起之日也。
  凡火攻,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⑩。火發于內,則早應之于外_。火發兵靜者,待而勿攻,极其火力_,可從而從之,不可從而止_,火可發于外,無待于內,以時發之⑷。火發上風,無攻下風_。晝風久,夜風止_。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,以數守之⑺。
  故以火佐攻者明,以水佐攻者強_。水可以絕,不可以奪_。
  夫戰胜攻取,而不修其功者,凶_,命曰費留(21),故曰:明主慮(22)之,良將修之(23)。非利不動(24),非得不用(25),非危不戰(26)。主不可以怒而興軍,將不可以慍(27)而致戰;合于利而動,不合于利而止。怒可以复喜,慍可以复悅;亡國不可以复存,死者不可以复生(28)。故明君慎之,良將警之;此安國全軍之道也(29)。
  【注釋】
  ①火人:李筌注:“焚其營,殺其士卒也。”杜牧曰:“焚其營柵,困燒兵士。”此句意謂焚燒營柵,燒毀敵軍人馬。
  ②火積:杜牧注云:“積者,積蓄也,糧食薪* 是也。”此言焚燒敵軍積聚的糧草。
  ③火輜:輜,裝載物資的車輛。杜牧曰:“器械財物及軍士衣裝,在車中上道未止曰輜。”此句言焚燒敵軍被服、軍器裝備及車輛等輜重。
  ④火庫:《說文》:“庫,兵車藏也。”此謂焚毀敵軍所貯裝備、軍餉、財物等庫藏。
  ⑤行火必有因:因,《呂覽·盡數》“因智而明之,”高誘注:“因,依也。”此言行火時必須有所依就,即天時、敵情可用,行火器材常備。
  ⑥煙火必素具:煙火,曹操注:“燒具也。”此言發火器材必須平素准備好。
  ⑦發火有時,起火有日:“發動火攻要選擇好天時,具体點火要有恰當日子。
  ⑧天之燥:燥,曹操注:“旱也。”此言气候干燥,物品容易燃燒。
  ⑨箕、壁、翼、軫:為二十八星宿之四宿。箕為東方蒼龍七宿之一;壁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;翼、軫為南方朱雀宿之二。古人通過長期觀察,月亮与這些星宿運行到一起的日子,一般多風,這可看作上古時的气候資料。
  ⑩凡火攻,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: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敵情變化,這時地運用軍隊策應。
  _旱應之于外:曹操注:“以兵應之也。”杜牧注:“凡火,乃使敵人惊亂,因而擊之,非謂空以火敗敵人也。聞火初作,即攻之;若火闌眾定而攻之,當無益,故曰早也。”
  _极其火力:使火力燃燒到最旺時。
  _可從而從之,不可從而止:從,隨也。曹操注曰:“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。”此句言可隨火而進攻敵人則進攻,沒有机會進攻就按兵不動。
  _以時發之:陳皞注:“以時發之,所謂天之燥、月之宿在四星也。”其說甚是。
  _無攻下風:不要在下風處進攻。趙本學注曰:“下風為煙焰所沖,固不宜攻,亦恐敵兵避火,潰出相蹂藉也。”
  _晝風久,夜風止:白天刮風時間長,到晚上就會停止。各家注本皆同此。唯劉寅《直解》引張賁說:“白晝遇風而發火,則當以兵從之;遇夜風而發火,則止而不從,恐彼有伏,反乘我也。”
  _以數守之:即按火攻應遵循的自然規律把握火攻的時机。杜牧注曰:“須算星躔之數,守風起日,乃可發火,不可偶然而為之。”
  _故以火佐攻者明,以水佐攻者強:此句謂用火進攻敵人效果十分明顯,用水進攻敵人就會壯大我軍聲勢。
  _水可以絕,不可以奪:絕,斷絕、分割。不可以奪,曹操注:“不可以奪敵蓄積。”全句謂用水攻敵可以分割敵人,但不能徹底摧毀敵人。
  _不修其功者,凶:凶,禍患也。此言打了胜仗,奪取城邑,而不修明政治,及時論功行賞,激揚士气,以鞏固胜利成果的,則有禍患存在。
  (21)命曰費留:命,名也。費留,曹操注云:“若水之留,不复還也。”此言若不及時賞賜士卒,將士不用命,致使戰爭拖延或失敗,軍費將如流水般逝去。
  (22)慮:《說文》:“慮,謀思也。”此言思索、想到。
  (23)良將修之:明智的將領應很好地研究這個問題。
  (24)非利不動:于* 《香草續校書》云:“當指士卒言,謂非有所利,則不為我動也。”全句言對我無利則軍隊不行動。
  (25)非得不用:于* 《香草續校書》云:“非有所得,則不為我用也。”全句意謂沒有必胜的把握則不出動軍隊作戰。
  (26)非危不戰:危,緊急。于* 《香草續校書》云:“非有所危,則不為我戰也。”
  (27)慍:怨憤、惱怒。
  (28)怒可以复喜,慍可以复悅;亡國不可以复存,死者不可以复生:梅堯臣注:“一時之怒,可返而喜也;一時之惺,可返而悅也。國亡軍死,不可复已。”其說頗是。
  (29)故明君慎之,良將警之;此安國全軍之道也:張預注:“君常慎于用兵,則國可以安;將常戒子輕敵,則可以全軍。”全句謂明智的國君要慎重,賢良的將帥要警惕,這是安定國家、保全軍隊的重要原則。

  【譯文〕
  孫子說,大凡火攻有五种:一為燒毀敵軍人馬,二是燒毀敵軍軍需,三是火燒敵軍輜重,四是火燒敵軍武庫,五是焚敵交通糧道。實施火攻需要具備一定條件,點火器材必須平日准備好。發動火攻要依据一定天時,點火要看准日子。天時是指气候干燥的季節,日子是指月亮行經箕、壁、翼、軫四星所在位置的日子。凡月亮經過四星宿的時候,就是起風的日子。
  凡用火攻,必須根据這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變化,靈活地派兵接應。從敵營內部放火,就要及時派兵從外部策應。火已燒起而敵營仍然保持鎮靜的,要等待觀察,不要急于進攻;待到火勢興旺時,可進攻就進攻,不可進攻就停止。火可從外面放,這時就不必等待內應,只要按准确時机發火就行。從上風放火,不要從下風進攻。白天風刮久了,夜晚就容易停止。軍隊必須懂得靈活運用五种火攻形式,并等待放火的時日條件具備進行火攻。
  用火輔助軍隊進攻,效果明顯;用水輔助軍隊進攻,可以使攻勢加強。水可以阻隔敵人,但不能直接削弱敵軍實力。
  凡打了胜仗,奪取了土地城邑,而不能鞏固戰果的,則很危險,這叫白費力气。所以說,明智的國君要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,賢良的將帥應該認真地研究這個問題。不是有利不要采取軍事行動,沒有必胜的把握就不要用兵,不是危迫不要開戰。國君不可因一時憤怒而發動戰爭,將帥不可因一時气忿而出陣求戰。合于國家長遠利益就行動,不符合國家長遠利益就停止。憤怒可以轉化為高興,惱火可以轉化為喜悅,但國家滅亡卻不可再存在,死掉的人也不可能再活過來。因而,對于戰爭,明智的國君要慎重,优秀的將帥要警惕,這是安走國家和保全軍隊的根本原則!


用間第十三

   孫子曰:“凡興師十万,出征千里,百姓之費,公家之奉①,日費干金;內外騷動②,怠于道路③,不得操事者,七十万家④。相守⑤數年,以爭一日之胜,而愛爵祿百金⑥,不知敵之情者,不仁之至也,非民之將也,非主之佐⑦也,非胜之主⑧也。故明君賢將,所以動而胜人⑨,成功出于眾者,先知也。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⑩,不可象于事_,不可驗于度_,必取于人,知敵之情者也。
  故用間有五:有鄉間,有內間,有反間,有死間,有生間,五間懼起,莫知其道_,是謂神紀_,人君之寶也。鄉間者,因其鄉人而用之_。內間者,因其官人而用之_。反間者,因其敵間而用之_。死間者,為誑事于外_,令吾間知之,而傳于敵間也_。生間者,反報也_。
  故三軍之親,莫親于間(21),賞莫厚于間(22),事莫密于間。非圣智不能用間,非仁義不能使間,非微妙(23)不能得間之實。微哉微哉(24),無所不用間也(25)!間事未發,而先聞者(26),間与所告者皆死(27)。
  凡軍之所欲擊,城之所欲攻,人之所欲殺,必先知其守將、左右、謁者、門者、舍人(28)之姓名,令吾間必索知之。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(29),因而利之(30),導而舍之,故反間可得而用也。因是而知之,故鄉間、內間可得而使也(31);因是而知之,故死間為誑事,可使告敵(32);因是而知之,故生間可使如期(33)。五間之事,主必知之,知之必在于反間,故反間不可不厚也(34)。
  昔殷(35)之興也,伊摯(36)在夏;周之興也,呂牙(37)在殷。故惟明君賢將,能以上智為間者(38),必成大功,此兵之要,三軍之所恃而動也(39)。
  【注釋】
  ①公家之奉:公家,指國家。奉,同“俸”,指軍費開支。
  ②內外騷動:舉國不得安宁。
  ③怠于道路:怠,杜牧曰:“疲也。轉輸疲于道路。”
  ④不得操事者,七十万家:操事,操作衣事。曹操注云:“古者八家為鄰,一家從軍,七家奉之,言十万之師舉,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。”
  ⑤相守:相持。
  ⑥而愛爵祿百金:愛,吝惜。王皙注:“吝財賞,不用間也。”全句謂吝惜爵位、俸祿和金錢而不肯重用間諜,置國家、人民安危于不顧,實為目光短淺;
  ⑦非主之佐:不配為君主的輔佐。
  ⑧非胜之主:梅堯臣注:“非致胜主利者也。”全句譯為不是胜利的主宰。
  ⑨動而胜人:動,行動。此言出兵便能克敵致胜。
  ⑩不可取于鬼神:曹操注:“不可以禱祀而求。”全句意謂不可以祈禱、祭祀鬼神和占卜去求得。
  _不可象干事:象,杜牧注:“類也。”曹操注:“不可以事類而求。此句言不可以相似的事物作類比。
  _不可驗于度:驗,驗證。度,天象的度數,又同歷數。曹操注:“不可以事數度也。”全句言不可用日月星辰運行的位置來推驗吉凶禍福。
  _五間俱起,莫知其道:道,方法、規律。曹操注:“同時任用五間也。”李筌注:“五間者,因五人用之。”全句謂同時使用五种間諜,使人陷于盲目的地步。
  _神紀:梅堯臣注:“五間俱起以間敵,而莫知我用之之道,是曰神妙之綱紀。”張預注:“茲乃神妙之綱紀。”神紀,意為神妙莫測之道。
  _鄉間者,因其鄉人而用之:杜牧注:“因敵鄉國之人,而厚撫之,使為間也。”全句意謂利用敵國之人作間諜。
  _因其官人而用之:官人,指敵國官吏。李筌注:“因敵人失職之官。”梅堯臣曰:“因其官屬,結而用之。”全句言利用敵國的官吏為間諜。
  _反間者,因其敵間而用之:反間,王皙注:“反為我間也。或留之使言其情,又或示以詭形而譴之。”全句謂收買或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,使其為我所用。
  _為誑事于外:誑,欺、惑。于* 《香草續校書》云:“服敵之服,言敵之言,役敵之役,任敵之任。其表見于外者如此,故曰為誑事于外也,而其內則專欲間知敵情。”全句謂向外散布虛假情況,用以欺騙、迷惑敵人。
  _令吾間之,而傳于敵間也:杜牧注:“吾間在敵,未知事情,我則詐立事跡,令吾間憑其詐跡,以輸誠于敵,而得敵信也。若我進取,与詐取不同,間者不能脫,則為敵所殺,故曰死。”
  _生間者,反報也:張預注:“選智能之士,往視敵情,歸以報我。”全句言到敵人方面了解到情況以后,并能親自返回報告的人。
  (21)莫親于間:此句謂間諜是軍中最親信的人。張預注云:“三軍之事,然皆親撫,獨于間者以腹心相委,是最為親密。”
  (22)賞莫厚于間:言賞賜沒有比間諜所受更优厚的了。
  (23)微妙:精細巧妙。此謂非用心精細,手段巧妙的將領,不能對所獲情報去偽存真。
  (24)微哉微哉:梅堯臣注;“微之又微。”張預注:“密之又密。”其言皆是。
  (25)無所不用間也:言處處皆可使用間諜。王皙注:“當事事知敵之情。”
  (26)間事未發;而先聞者:謂我用間所謀之事未行而走漏了風聲的。
  (27)間与所告者皆死:梅堯臣注:殺間者以惡其泄,殺告者滅真言。”趙本學注:“苟軍中有以間事相告語者,彼此皆斬之。斬間者之泄言,斬聞者以滅其口也。”
  (28)守將、左右、褐者、門者、舍人:杜牧注:“守,謂官守職任者;謁,告也,主告事者也;門者,守門者也;舍人,守舍之人也。”
  (29)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:一定要搜索出打入我方內部的敵人間諜。
  (30)因而利之:趁机以重利收敵方間諜。
  (31)故鄉間、內間可得而使也:此言通過反間了解敵情,鄉間、內間就可為我所用。梅堯臣注曰:“其國人之可使者,其官人之可用者,皆因反間而知之。”其義近似。
  (32)死間為誰事,可使告敵:因從反間處得知敵人內部情況,故死間可將虛假情報傳送給敵人。
  (33)生間可使如期:生間可以攜敵情報按預定期限返回。
  (34)故反間不可不厚也:杜佑注:“人主當知五間之用,厚其祿,丰其財。而反間者,又五間之本,事之要也,故當在厚待。”此句言國君知道五种間諜的運用,應給予反間以优厚賞賜。
  (35)殷:殷代,即商朝。
  (36)伊摯:伊尹。《呂覽·慎大》謂湯“欲令伊尹往視曠夏,恐其不信,湯由親自身伊尹。伊尹奔夏三年,反報于毫。”
  (37)呂牙:呂尚、姜子牙。呂尚原為殷紂的臣子,熟習殷內情。歸周后,周文王立為師。
  (38)能以上智為間者:何延錫注:“言五間之用,須上智之人。”此謂賢明的君主、將領,如能用智慧超群的人為間諜,必能成功。
  (39)三軍之所恃而動也:恃,依靠。此句言軍隊行動要依靠間諜提供的情報。

  【譯文】
  孫子說:“凡是興兵十万,出征千里,百姓的耗費,公室的開支,每天要花費千金;國家內外動蕩,人們疲憊地奔波于道路,不能安心從事耕作的達七十万家。雙方相持數年,是為了決胜于一旦,卻因吝嗇爵祿金銀,不愿使用間諜,以至不知敵方實情的人,是不懂仁愛到了极點!這种人,不配為軍中統帥,不配為君主的輔臣,也不是胜利的把握者。明君、賢將,之所以動輒能戰胜敵人,成功高于一般的人,就在于他們事先了解敵情,不祈求鬼神,不用往事去類比,也不用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數去驗證,必取之于人,從那些熟悉敵情的人口中去獲取情報。
  所以,使用間諜有五种:有鄉間、有內間、有反間、有死間、有生間。五种間諜一齊使用,沒有誰能知道其中奧秘,這是一條神妙的綱紀,是國君的法寶。所謂鄉間,就是利用敵國鄉人做間諜;所謂內間,是利用敵方官吏作間諜;所謂反間,就是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,反過來為我效力;所謂死間,就是故意在外散布假情況,并通過潛入敵營的我方間諜傳給敵人;所謂生間,就是能親自回來報告敵情的人。
  所以在軍隊的親密關系中,沒有比間諜更親密的了。軍中的獎賞,沒有比間諜更优厚的,事情沒有比間諜更秘密的。不是聰明睿智的人不能任用間諜;不是仁慈慷慨的人,不能指使間諜;沒有精微的分析判斷能力不能得到真實的情報。微妙啊,微妙!無時無處不在使用間諜。用間諜所謀之事未行卻禿被人知道,間諜以及他所告訴的人都會被處死。
  凡是要攻打敵方軍隊,要奪取敵方城邑,要刺殺敵方重要人員,必須先了解其主管將領、左右親信、掌管傳達的官員、守門官吏和門客幕僚的姓名,命我方間諜一定要偵察清楚。一定要查出敵方派來的間諜,獲得后以重金收買,誘導其為我所用,這樣,反間就可以獲得成功了。從反間了解到情況,就能從敵方找到恰當人選,鄉間、內間就可得到使用了。從反間那里了解了情況,死間就可散布假情況,并讓他告訴敵人;由于從反間了解到情況,避開了危險,生問就可如期回報。五种間諜的情況,君主必須掌握,掌握這些情況的關鍵在于反間。所以反間待遇不能不特別优厚。
  從前,殷代興起之際,伊摯曾經在夏為間,了解夏朝內情;周朝的興起,姜子牙在殷搜集情報。因此,明君賢將中,能用高超智慧的人為間諜,一定能建樹大功。這是用兵的要務,三軍都要依靠它提供的敵情來決走軍事行動.

.:

脸书 | 推特 | 電郵 | WhatsApp | 微博 | 微信 | 分享推荐按钮
回覆文章

回到「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 与 十三篇 The Art of War - Sun Tzu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