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子兵法》十三篇 (第一 至 第六篇)

(1) 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: 六六三十六,數中有術,術中有數。陰陽燮理,机在其中。机不可設,設則不中。 (2) 孫子兵法 - 作者:孫武 [始计第一, 作战第二, 谋攻第三, 军形第四, 兵势第五, 虚实第六, 军争第七...]
回覆文章
訪客

《孫子兵法》十三篇 (第一 至 第六篇)

文章 訪客 »

《孫子兵法》十三篇 (第一 至 第六篇)

   始計第一, 作戰第二, 謀攻第三, 軍形第四, 兵勢第五, 虛實第六, 軍爭第七, 九變第八, 行軍第九, 地形第十, 九地第十一, 火攻第十二, 用間第十三。


始計第一

   孫子曰:兵①者,國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②,不可不察③也。
  故經④之以五事⑤,校⑥之以計⑦,而索其情⑧:一曰道,二曰天,三曰地,四曰將,五曰法。道者,令民与上同意⑨也,故可以与之死,可以与之生,而不畏危⑩。天者,陰陽_、寒暑、時制_也。地者,遠近、險易_、廣狹、死生也。將者,智、信、仁、勇、嚴_也。法者,曲制_、官道_、主用_也。凡此五者,將莫不聞,知之者胜,不知者不胜。故校之以計,而索其情。曰:主孰有道_,將孰有能?天地孰得_?法令孰行?兵眾孰強_?士卒孰練?賞罰孰明?吾以此知胜負矣。
  將听吾計,用之必胜,留之;將不听吾計,用之必敗,去之。
  計利以听(21),乃為之勢(22),以佐其外(23)。勢者,因利而制權(24)也。
  兵者,詭道(25)也。故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,近而示之遠,遠而示之近。利而誘之,亂而取之(26),實而備之(27),強而避之,怒而撓之(28),卑而驕之,扶而勞之,親而离之(29)。攻其無備,出其不意。此兵家之胜,不可先傳(30)也。
  夫未戰而廟算(31)胜者,得算多(32)也;未戰而廟算不胜者,得算少也。多算胜,少算不胜,而況于無算乎?吾以此觀之,胜負見(33)矣。
  【注釋】
  ①兵:兵含義很廣,指兵器、軍械、兵卒、軍隊等。《說文》:“兵, 械也。從* ,持斤,并力貌”。《周禮·司兵》:“司兵掌五兵”,注引鄭司農云:“五兵者,戈、殳、戟、酋矛、夷矛”。由兵可引申為戰爭等義。此處指戰爭。
  ②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: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七年》:“圣人以興,亂人以廢。廢、興、存、亡,……皆兵之由也。”杜牧注:“國之存亡,人之死生,皆由于兵。”而賈林注:“地,猶所也,亦謂陳師、振旅、戰陳之地。”所釋義狹。戚繼光《大學經解)謂此句“正以釋國之大事也。地字虛看,乃兵之死生所系;存亡,以國亡。”其釋較公允。
  ③不可不察:《爾雅·釋估》:“察,審也。”此句言深入考察、研究。
  ④經:織机上的縱線,引申有“綱”、“綱領”之義。此為動詞,意為“以……為綱進行研究”。
  ⑤五事:五個方面的情況,即下文“道、天、地、將、法”五個方面的情實。
  ⑥校:比較。
  ⑦計:《說文》:“計,筭 也。”計上古指籌碼。
  ⑧索其情:索,求索,探索。《廣雅·釋詁三》:“索,求也。”情,指敵我雙方的實情。
  ⑨民与上同意:上,指國君;意,思想、志向。此句謂民眾与國君統一意志。
  ⑽不畏危:曹操注:“危者,危疑也。”俞樾《諸子平議·補錄》云:“曹公注曰:危者,危疑也,不釋畏字,其所据本無畏字也。民不危,即民不疑、曹注得之。”
  _陰陽:指晝夜、睛晦等自然天象。
  _時制:指季節更替。
  _險易:《說文》:“險,阻難也”,泛指險阻難行之地。易,平坦易行之地。
  _智、信、仁、勇、嚴:孫武認為這是將領必須具備的五個方面的素質。此句《潛夫論》引作“將者,智也、仁也、敬也、信也、嚴也。”
  _曲制:軍隊的組織、編制等制度。曹操注:“部曲、幡幟、金鼓之制也。”
  _官道:各級將吏的職責區分、統轄管理等制度。
  _主用:軍備物資、軍事費用的供應管理制度。
  _主孰有道:孰,誰。道,曹操注:“道德智能。”此句指哪一方的國君得民心,政治清明。
  _天地孰得:曹操注:“天時、地利。”李筌注同。即指哪一方得天時、地利。
  _兵眾孰強:指哪一方的軍隊武器裝備、物資保障更好。
  (21)計利以听:以,通“已”。听,從,采納。此句謂籌謀有利的作戰方略已被采納,即戰爭決策已定。
  (22)勢:适勢。《考工記·弓人》:“射遠者用勢。”鄭司農云:“勢為形勢。”
  (23)以佐其外:佐,輔助,輔佐。外,曹操注:“常法之外也”,未准。梅堯臣曰:“定計于內,為勢于外,以助成胜。”此句謂造勢以佐助人君有效地達到戰爭目的。
  (24)權:權變之舉。制權,即采取應變行動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權不可預設,變不可先圖,与時遷移,隨物變化。”
  (25)詭道:欺詐、多變的方式。《孫臏兵法·威王問》:“詐者,所以困敵也。”此句言用兵打仗,應以机變為原則。
  (26)亂而取之:杜牧注:“敵有昏亂,可以乘而取之。”此句言敵人處于混亂狀態,要乘机進攻。
  (27)實而備之:曹操注:“敵治實,須備之也。”梅堯臣注:“彼實則不可不備。”敵具實力,則需嚴加戒各。
  (28)怒而撓之:怒,士气旺盛。梅堯臣注:“彼福急易怒,則撓之,使憤急輕戰”,注釋頗偏。撓,扰之意,又訓為屈。此句意謂敵人士气旺盛,我當謹慎屈避其鋒銳,待其气衰,再攻擊。
  (29)親而离之:离,离間《廣雅·釋詁一》:“离,分也。”此句意為敵人內部團結,則設計使它們分裂。
  (30)不可先傳:曹操注:“傳,猶泄也。”杜牧注曰:“傳,言也。”此全句謂軍事家克敵致胜的奧秘,不可以事先講明。
  (31)廟算:《新注》曰:“古時候興兵作戰,要在廟堂舉行會議,謀划作戰大計,預計戰爭胜負,這就叫廟算。”
  (32)得算多:謂指具備取胜的條件多。
  (33)見:同“現”,呈現,顯現。

  【譯文】
  孫子說:戰爭是國家的大事,它關系到百姓的生死,國家的存亡,不能不認真地考察和研究。
  因此,要通過對敵我五個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比較,來探討戰爭胜負的情形:一是政治,二是天時,三是地勢,四是將領,五是制度。政治,就是要讓民眾和君主的意愿一致,戰時他們才會為君主去死,不存二心。天時,就是指晝夜、晴雨、寒冷、炎熱、季節气候的變化。地勢,就是指高陵洼地、路途遠近、險隘平坦、進退方便等條件。將領,就是指揮者所具備的智慧、誠信、仁愛、勇猛、嚴明等素質。制度,就是軍制、軍法、軍需的制定和管理。凡矚這五個方面的情況,將領都不能不知。充分了解這些情況的就能取胜,相反就會作戰失敗。此外,還要通過比較雙方的具体條件來探究戰爭胜負的情形,即雙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?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?哪一方擁有更好的天時地利?哪一方軍紀嚴明?哪一方兵力強大?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?哪一方賞罰分明?通過這些分析比較就能夠判斷誰胜誰負了。
  若听從我的意見,用兵作戰就會取胜,我就留下來;若是不從,打仗就會失敗,我將會离開這里。
  我的軍事思想您認為能夠接受,再從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勢作為輔助條件,就掌握了主動權。所謂態勢,即是憑借有利的情況,以制定臨机應變的策略。
  戰爭,本來是一种詭詐之術。所以,能戰而示之軟弱;要打,裝作退卻;要攻近處,裝作攻擊遠處;要想遠襲,又裝作近攻;敵人貪利,就用小利引誘;敵人混亂就要攻取;敵人力量充實,就要防備;敵人兵強卒銳,就避其鋒頭;敵人气勢洶洶,就設法扰亂它;敵人謙卑就要使之驕橫;敵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勞;敵人內部和睦,就要离間他們。總之,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攻擊,在敵人料想不到的時候采取行動。這是指揮家制胜的秘訣,不可預先講明。
  未戰之前就能預料取胜的,是因為籌划周密,條件充分;未開戰而估計取胜把握小,是具備取胜的條件少。條件充分的取胜就大,准備不充分的就會失敗。何況一點條件也不具備的呢!我根据這些來觀察戰爭,胜敗也就清楚了。


作戰第二

  孫子曰:凡用兵之法,馳車千駟①,革車千乘②,帶甲③十万,千里饋糧④,則內外之費,賓客⑤之用,膠漆之材民車甲之奉⑦,日費千金,然后十万之師舉矣。
  其用戰也胜,久則鈍兵挫銳,攻城則力屈,久暴師則國用不足。夫鈍兵挫銳⑧,屈力殫貨⑨,則諸侯乘其弊而起,雖有智者,不能善其后⑩矣。故兵聞拙速,未睹巧之久_也。夫兵久而國利者,未之有_也。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,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。
  善用兵者,役不再籍_,糧不三載_,取用于國,因糧于敵_,故軍食可足也。
  國之貧_于師者遠輸,遠輸則百姓貧。近于師者貴賣_,貴賣則百姓財竭,財竭則急于丘役_。力屈、財殫,中原_內虛于家。百姓之費,十去其七;公家之費,破車罷馬_,甲胄矢弩,戟盾蔽櫓(21),丘牛大車(22),十去其六。
  故智將務食于敵(23),食敵一鐘(24),當吾二十鐘;* 稈(25)一石,當吾二十石。
  故殺敵者,怒也;取敵之利者,貨也(26)。故車戰,得車十乘已上,賞其先得者,而更其旌旗,車雜(27)而乘之,卒春而養之,是謂胜敵而益強(28)。
  故兵貴胜,不貴久(29)。
  故知兵之將(30),生民之司命(31),國家安危之主(32)也。
  【注釋】
  ①馳車千駟:馳,奔、驅。駟,《詩經·清人》:“駟介旁旁”。鄭玄箋云:“駟,四馬也。”曹操注:“馳車,輕車也,駕駟馬。”此句話謂套四匹馬的輕型戰車一千輛。
  ②革車千乘:革車,《札記·明堂位》:“革車千乘。”鄭玄注:“革車,兵車也。”曹操注:“革車,重車也,言万騎之重。”杜牧注:“革車輜車,重車也,載器械、財貨、衣裝也。”此句話意為裝載軍械物資的兵車千乘。
  ③帶甲:春秋戰國時期稱武裝士卒為帶甲。
  ④饋糧:《周禮·玉府》鄭玄注:“古者致物于人,尊之則曰獻,通行曰饋。”饋糧,運送糧草。
  ⑤賓客:各國諸侯的使節及游士。
  ⑥膠漆之材:張預注曰:“膠漆者,修飾器械之物也。”此言制造与維修弓矢等作戰器械的物資。
  ⑦車甲之奉:張預注:“車甲者,膏轄金革之類也。”此句意為千里行軍車甲修繕的花費。
  ⑧鈍兵挫銳:兵器鈍坏,銳气受挫。梅堯臣注:“兵杖鈍弊而軍气挫銳。”
  ⑨殫貨:殫,《說文》:“盡也。”殫貨言物資耗盡。
  ⑩不能善其后:何氏注:“謂兵不胜而敵乘其危殆,雖智者不能盡其善計而保全。”其說是。
  _兵聞拙速,未睹巧之久:拙,《說文》:“拙,不巧也。”速,速胜。巧,工巧。久,拖延。李贄《孫子參同》卷二注:“宁違毋久,宁拙毋巧;但能速胜,雖拙可也。”
  _兵久而國利者,未之有:社牧注:“兵者凶器,久則生變。”
  _役不再籍:投,兵役。籍,名冊,這里作動詞,指征調。此句的意思是不再按名冊繼續征發兵役。
  _糧不三載:三,意指极多。曹操注云:“始載糧,后遂因食于敵,還兵入國,不复以糧迎之。”言不多次運送軍糧。
  _取用于國,因糧于敵:曹操注:“兵甲戰具,取用國中,糧食因敵也。”因,依、就,此為順便奪取之意。
  _貧子師:其意謂因戰爭運輸財物而誤衣時,國家与百姓不能不貧困。
  _近于師者貴賣:貴賣,言物价上漲。曹操注云:“軍行已出界,近師者貪財,皆貴賣,則百姓虛竭也。”言軍隊駐地附近物价上漲。
  _財竭則急子丘役:財竭。財力枯竭。丘役,指軍賦。据《周禮》記載:九夫為井,四井為邑,四邑為丘,四丘為甸。從西周至春秋,軍賦不斷增加,春秋時,丘出戎馬一匹,牛三頭。丘為征收軍賦的基層單位。此句話意思為國家財力枯竭,急于加重丘井之役。
  _中原:泛指國內。
  _破車罷馬:罷,同“疲”。戰車破損,馬匹疲病。
  (21)戟盾蔽槽:戟,合戈矛為一体的古兵器。* ,盾。蔽櫓,一种主要用子防衛的大型盾牌,以大車輪類巨物蒙以生牛皮,可屏蔽,故稱蔽槽。王皙曰:“蔽,可以屏蔽;櫓,大楯也。”
  (22)丘牛大車:曹操注:“丘牛,謂丘邑之牛。大車,乃長級車也。”此言為牛拉的輜重車輛。
  (23)智將務食于敵:務,追求,力爭。食,取食。明智的將領務求就食于敵國。
  (24)鐘:古容量單位。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齊舊四量:豆、區、釜、鐘。四升為豆,各自其四,以登子釜,釜則十鐘。陳氏三量,皆登一焉,鐘乃大矣!”曹操注:“六解四斗為鐘。”
  (25)* 稈:* ,同“箕”,即豆秸。《漢書·楊惲傳》:“种一頃豆,落而為箕。”杜牧注曰:“* ,豆秸也;稈,禾_也。”
  (26)取敵之利者,貨也:梅堯臣曰:“取敵則利吾人以貨。”對奪取敵人資財者要以實物予以獎勵。
  (27)車雜:雜,混雜,混編。此句謂將俘獲敵戰車混編入己車陣中。
  (28)是謂敵胜而益強:曹操注:“益己之強。”杜牧注:“得敵卒也,因敵之資,益己之強。”這就是所謂戰胜敵人而使自己更加強大。
  (29)兵貴胜,不貴久:貴,重也。曹操注:“久則不利,兵猶火也,環戢將自焚也。”意謂用兵作戰貴在速戰,持久則不利。
  (30)知兵之將:知,識。《周禮·大司徒》:“知仁圣義忠和。”鄭玄注:“知,明于事。”此謂懂得用兵的將帥。
  (31)鳳之司命:司,《詩經·羔裘》:“邦之司直”,毛亨傳:“司,主也。”此謂民眾命運的掌握者。
  (32)國家安危之主:主,《管子·形勢解》:“主者,人之所仰而生也。”曹操注:“將賢則國安。”此謂國家安危的主宰。

  【譯文】
  孫子說:按一般的作戰常規,出動戰車千乘,運輸車千輛,軍隊十万,越地千里運送糧草,那么前后方的軍需,賓客使節的招待費,膠漆器材的補充,車輛盔甲的供給等,每天都要耗資巨万。只有作好了准備,十万大軍才能出動。
  用此軍隊作戰,要求速胜,曠日持久就會使軍隊疲憊,挫折銳气,攻城就會耗盡人力,久駐在外,會使國家財政發生困難。如果軍隊疲憊、銳气挫傷,戰斗力下降,財力不足,那么諸侯國就會乘机舉兵進攻,盡管有足智多謀的人,也難以收拾這种局面。所以在用兵上,雖笨拙的指揮官也要速戰速決,沒有見過講究指揮工巧而追求曠日持久的現象。戰爭久拖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事情,自古至今,都未曾听說過。因此說,不能全面了解戰爭害處的人,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戰爭的有利之處。
 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,兵員不再次征調,糧餉不再三轉運,武器裝備在國內准備充足,糧草補給在敵國解決,這樣,軍隊的軍糧就能滿足了。
  國家由于興兵而造成貧困的原因是長途運輸。長途轉運軍需,百姓就會貧困。臨近駐軍的地方物价必然飛漲,物价飛漲就會使國家的財政枯竭。國家因財政枯竭就會加重賦役,軍力衰弱、財政枯竭。國內百姓窮困潦倒,每家資財耗去了十分之七。政府的經費,亦因車輛的損耗、戰馬的疲憊,盔甲、箭弩、戟盾、矛櫓的制作補充及丘牛大車的征用,而損失了十分之六。
  所以,高明的指揮員務求在敵國內解決糧草供應問題。就地取食敵國一鐘的糧食,等于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鐘;奪取當地敵人飼草一石,相當于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石。
  要使戰士勇于殺敵,就要激勵軍隊的士气;要使軍隊奪取敵人的軍需物資,就必須用財物獎勵。因此在車戰時,凡繳獲戰車十輛以上的,獎賞最先奪得戰車的士卒,換上我軍的旗幟,將其混合編入自己的車陣之中;對于敵人的俘虜,要給予优待、撫慰和使用他們。這樣就會戰胜敵人而使自己日益強大。
  所以,用兵貴在速戰速決,不宜曠日持久。
  深知用兵之法的將領,是民眾命運的掌握者,是國家安危的主宰。


謀攻第三

   孫子曰:凡用兵之法,全國為上,破國次之①;全軍②為上,破軍次之;全旅③為上,破旅次之;全卒④為上,破卒次之;全伍⑤為上,破伍次之。是故百戰百胜,非善之善者⑥也;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  故上兵伐謀⑦,其次伐交⑧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⑨。攻城之法為不得已。修櫓轒轀⑩,具器械_,三月而后成,距閩_又三月而后己。將不胜其忿,而蟻附_之,殺士三分之一,而城不拔_者,此攻之災也。
  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戰也,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毀人之國而非久也,必以全爭于天下_,故兵不頓_而利可全,此謀攻之法也。
  故用兵之法,十則圍之_,五則攻之,倍則分之,敵則能戰之_,少則能逃_之,不若則能避之。故小敵之堅,大敵之擒_也。
  夫將者,國之輔(21)也,輔周則國必強,輔隙(22)則國必弱。
 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(23)者三;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(24),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,是謂縻軍(25)。不知三軍之事,而同三軍之政(26)者,則軍士惑矣。不知三軍之權(27)而同三軍之任,則軍士疑矣。三軍既惑且疑,則諸侯之難(28)至矣,是謂亂軍引胜(29)。
  故知胜(30)有五:知可以戰与不可以戰者胜,識眾寡之用(31)者胜,上下同欲(32)者胜,以虞待不虞者胜,將能而君不御(33)者胜。此五者,知胜之道也。
  故曰:知彼知己者,百戰不殆(34)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負;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戰必殆。
  【注釋】
  ①全國為上,破國次之:未訴諸兵刃使敵舉國屈服是上等用兵策略,經過交戰攻破敵國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。曹操注:“興師深入長驅,距其城廓、絕其內外,敵舉國來服為上;以兵擊破,敗而得之,其次也。”
  ②軍:泛指軍隊,亦作為軍隊編制單位。《周禮·地官·小司徒》鄭玄注:“軍,万二千五百人。”曹操、杜牧注引《司馬法》:“一万二千五百人為軍。”
  ③旅:《說文》:“五百人為旅。”曹操注同。
  ④卒:古代兵制單位,百人為卒。卒長為百夫長。《周禮·地官·小司徒》:“五人為伍,五伍為兩,四兩為卒。”
  ⑤伍:舌代最基本的兵制單位,五人為伍。
  ⑥百戰百胜,非善之善者:百戰百胜固善,然終有殺傷、耗損,故非善之善者。
  ⑦上兵伐謀:上兵,用兵作戰的上策。張預注:“兵之上也。”易培基《雜記》謂“義不能通”,“上兵”應作“上正(政)”,其說非是。伐謀,用智謀使敵人屈服,曹操注:“敵始有謀,伐之易也。”此甸意為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謀略取利。
  ⑧伐交:伐以交。以外交途徑戰胜敵人,散敵之聯盟,固已之交与,亦為“不戰而屈人之兵。”陳皞、張預等以為“交”謂伐于兩軍交合,義短。李筌注:“伐其始交也。”孟氏曰:“交合強國,敵不敢謀。”故“交”釋以“外交”為善。
  ⑨其下攻城:其中最下等的用兵方略是攻城。其,指示代詞,其中。
  ⑩修槽轒轀:修,《國語·周語》“修其簠簋”,韋昭注:“修,備也。”曹操注:“治也。”槽,曹操注:“大楯也。”轒轀,古代攻城用的四輪車,用排木制作,外蒙生牛皮,下可藏十數人。杜牧注;“轒轀,四輪車,排大木為之,上蒙以生牛皮,下可容十人,往來運土填塹,木石所不能傷,今俗所謂木驢是也。”
  _具器械:具,修置,准備。此句言置備攻城的各种器用、械具。
  _距闉:為攻城而堆積的向敵城推進的土丘,堆積用來觀察敵情,攻擊守城之敵,既可于其上施放火器,又便于登城,是古代攻城必修之工事。杜佑注:“距闉者,踊土積高而前,以附于城也。積土為山曰堙,以距敵城,以觀虛實。”闉,通“堙”。
  _蟻附:曹操注云:“使士卒緣城而上,如蟻緣牆。”蟻,名詞用如狀語,意為“如蟻一樣……”。
  _拔:破城而取之曰拔。
  _必以全爭于天下:全,此言全國、全軍。此句謂要用全胜的戰略爭胜于天下。
  _兵不頓:兵刃不鈍,兵鋒未損。比喻戰斗力未損,士气未挫。
  _十則圍之:此句“十”与以下几句“五”“倍”皆言我与敵比較,我所處的力量地位。“十”即十倍于敵。此言絕對优勢,但非一定為實數之十倍。
  _倍則分之,敵則能戰之:倍,比敵人多一倍。敵,即匹敵。言有多一倍于敵人之力量則可分割敵人而消滅之,雙方勢力大体均等則可以抗擊。
  _逃:与下文“避”异文同義,指主動地采取不与敵爭鋒的辦法,并非消极地逃跑。
  _小敵之堅,大敵之擒:之,此為“若”義。此句言只知固執硬拼的小敵,必為大敵所擒。
  (21)國之輔:李筌注:“輔,猶助也。”意為國君的輔佐。
  (22)隙:缺也,疏漏之意。此言將領佐君不周,有疏漏。
  (23)患干軍:患,作動詞,為患、貽害。此言危害軍隊。
  (24)謂之進:謂,可訓“使”,見《廣雅·釋詁》。故“謂之進”可作“使之進”,命令他們前進。
  (25)縻軍:縻,原義為牛轡,可引申為羈絆、束縛。杜牧注:“縻軍,猶駕御羈絆,使不自由也。”《新注》云:“束縛軍隊,使軍不能根据情況相机而動。
  (26)同三軍之政:同,畢以珣《孫子敘錄》謂有“冒”義,有干預之意。政,政事,指軍中行政事務。曹操注:“軍容不入國,國容不入軍,禮不可以治兵也。”梅堯臣注:“不知治軍之務而參其政,則眾惑亂也。”
  (27)權:權變,權謀。
  (28)諸侯之難:諸侯國乘其軍士疑惑之机,起而攻之的災難。
  (29)亂軍引胜:亂軍,自亂其軍;引胜,失去胜利。杜牧、王皙等注“引胜”為“致敵之胜”,于義亦通。梅堯臣注云:“自亂其軍,自去其胜”,可謂精确。
  (30)知胜:預測胜利。
  (31)識眾寡之用:懂得眾与寡的靈活運用。
  (32)上下同欲:欲,意愿。同欲,亦即同心同德之謂。上下,曹操注指君臣。此句言君臣上下同心同德。
  (33)將能而君不御:御,駕馭。在此為制約之意。此句言將領有才能,君主不得參預干涉。
  (34)百戰不殆:殆,危。百戰不殆,即言每戰必胜而無危險。

  【譯文】
  孫子說:大凡用兵的原則,使敵人舉國屈服,不戰而降是上策,擊破敵國就次一等;使敵全軍降服是上策,打敗敵人的軍隊就次一等;使敵人一個“旅”的隊伍降服是上策,擊破敵人一個“旅”就次一等;使敵人全“卒”降服是上策,打敗敵人一個“卒”的“隊伍就次一等;使敵人全“伍”投降是上策,擊破敵人的“伍”就次一等。因此,百戰百胜,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,只有不戰而使敵屈服,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。
 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謀取胜,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敵,再次是出動軍隊攻敵取胜,最下策才是攻城。攻城為万不得已時才使用。制造攻城的蔽櫓、轒轀,准備各种攻城器械,需要花費三個月的時間。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個月。將帥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緒,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去爬梯攻城,使士卒傷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,這便是攻城所帶來的危害。
  因此,善于用兵的人,使敵人屈服而不是靠戰爭,攻取敵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,消滅敵國而不是靠久戰,用完善的計策爭胜于天下,兵力不至于折損,卻可以獲得全胜,這就是以謀攻敵的方法。
  用兵的原則是: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圍敵人,五倍的兵力就進攻敵人,兩倍的兵力就分割消滅敵人,有与敵相當的兵力則可以抗擊,兵力少于敵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,兵力弱少就要撤退遠地。所以弱小的軍隊頑固硬拼,就會變成強大敵軍的俘虜。
  將帥,是國家的輔佐,輔佐周密國家就會強大;輔佐疏漏,未盡其職,國家必然衰弱。
  國君對軍隊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況:不知道軍隊在什么條件下可戰而使其出擊,不了解軍隊在什么情況下可退而使其撤退,這就束縛了軍隊的手腳。不通詳三軍內務,而插手三軍的政事,就會使部隊將士不知所從。不了解軍中的權變之謀而參与軍隊的指揮,就會使將士們疑慮重重。軍隊既迷惑又疑慮,諸侯國軍隊乘机而進攻,災難就降臨到頭上,這就是自亂其軍而喪失了胜利。
  預知取胜的因素有五點:懂得什么條件下可戰或不可戰,能取胜;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,能取胜;全軍上下一心的,能取胜;以有備之師待無備之師的,能取胜;將帥有才干而君主不從中干預的,能取胜。這五條,是預知胜利的道理。
  所以說: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的,百戰不敗;不了解敵方而熟悉自己的,胜負各半;既不了解敵方,又不了解自己,每戰必然失敗。


軍形第四

  孫子曰:昔之善戰者,先為不可胜①,以待敵之可胜②。不可胜在己,可胜在敵③。故善戰者,能為不可胜④,不能使敵之可胜。故曰:胜可知,而不可為⑤。
  不可胜者,守⑥也;可胜者,攻也。守則不足,攻則有余。善守者,藏于九地⑦之下;善攻者,動于九天之上⑧,故能自保而全胜也。
  見胜不過眾人之所知,非善之善者⑨也;戰胜而天下曰善,非善之善者⑩也。故舉秋毫_不為多力,見日月不為明目。聞雷霆不為聰耳。古之所謂善戰者,胜于易胜者也。故善戰者之胜也,無智名,無勇功_。故其戰胜不忒_,不忒者,其所措必胜,胜已敗者也。故善戰者,立于不敗之地,而不失敵之敗_也。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戰,敗兵先戰而后求胜。善用兵者,修道而保法_,故能為胜敗之政。
  兵法:一曰度_,二曰量_,三曰數_,四曰稱_,五曰胜_;地生度(21),度生量(22),量生數(23),數生稱(24),稱生胜(25)。故胜兵若以鎰稱銖(26),敗兵若以銖稱鎰。胜者之戰民(27)也,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,形也。
  【注釋】
  ①先為不可胜:王皙曰:“不可胜者,修道保法也。”此句意思是先做到自己不被別人戰胜。
  ②以待敵之可胜:待,等待。可胜,指敵方可能被戰胜的机會或條件。
  ③不可胜在己,可胜在敵:楊炳安《孫子會箋》:“言創造不可被敵戰胜之條件,乃屬于我方主觀努力之事;然敵方是否具有可能被我戰胜之條件,則非我主觀意愿所決定。”
  ④能為不可胜:能創造自己不可被敵戰胜的條件。
  ⑤胜可知,而不可為:言胜利可以預見,但卻不能強求。張預注:“己有備則胜可知,敵有備則不可為。”
  ⑥不可胜者,守:張預注云:“知己未可以胜,則守其气而待之。”此句言有了不可戰胜的條件,就可以守了。
  ⑦九地:九,在此乃言數之极。汪中《述學·釋三九篇》云:“古人措辭,凡一二所不能盡者,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;三之不能盡者,均約之以九以見其极多。”九地,梅堯臣注:“言深不可知也。”藏于九地之下,即言深秘隱藏其形而不露也。
  ⑧動于九天之上:九天,梅堯臣注謂指“高不可測”。此句言善攻擊者進攻時迅捷异常。
  ⑨見胜不過眾人之所知,非善之善者:言預見胜負不高出眾人的水平,不算是高明者。
  ⑩戰胜而天下曰善,非善之善者:力戰而胜之,天下人都說好,不算好中最好的。曹操注:“交爭胜也。太公曰,爭胜于白刃之口,非良將也。”王皙曰:“以謀屈人則善矣。”
  _秋毫:獸類子秋天新長出的极纖細的毛稱秋毫,用以比喻輕細之物。
  _無智名,無勇功:杜牧注:“胜于未蔭,天下不知,故無智名;曾不血刃,敵國已服,故無勇功也。”張預注:“陰謀潛運,取胜于無形,天下不聞有料敵制胜之智,不見摹旗斬將之功。”二家注釋皆有道理。
  _忒:差。不忒,不差之意。
  _不失敵之敗:言不效過任何一個可打擊敵人的時机。杜牧注:“窺伺敵人可敗之形,不失毫發也。”王皙曰:“常為不可胜,待敵可胜,不失時机。”其說甚是。
  _修道而保法:杜牧注云:“道者,仁義也;法者,法制也。”按:“道”与《計篇》“道者,令民与上同意”中“道”同義,指政治。“修道”即修明政治。“法”,亦指《計篇》“法者,曲制、官道主用”之“法”,指法令制度。“保法”即确保法制。此句的意思為修明政治,确保法令制度的貫徹實行。
  _度:《禮記·明堂位》:“度為丈尺、高卑、廣狹也。”賈林曰:“度,土地也。”此言土地幅員。
  _量:《禮記·明堂位》鄭玄箋:“量為豆區、斗斛、筐* 所容受。”《漢書·律歷志》:“量者,禽、合、升、斗、斛也,所以量多少也。”此言物資多少。
  _數:賈林注曰:“算數也。以數推之,則眾寡可知,虛實可見。”王皙曰:“百千也。”此言部隊實力的強弱,兵員的多寡。
  _稱:《楚辭·惜誓》“苦稱量之不審兮”,王逸注:“稱所以知輕重.”杜牧注:“稱,校也。”此言衡量雙方實力之對比的狀況。
  _胜:指胜負仇劣的情實。曹操曰:“胜敗之政,用兵之法,當以此五事稱量,知敵之情。”
  (21)地土度:曹操注:“因地形勢而度之。”地,指國土幅員。此句言敵我交戰,必先以雙方所擁有的土地幅員為基礎。
  (22)度生量:趙本學注:“既度之,則其地之所容者何陣,或當用廣、用長、用圓、用方,奇正當居何處,當分為几陣,皆可知矣,此‘度生量’也。”此言基于雙方擁有“地利”狀況,可知其物質資源之儲備及國力之強弱也。
  (23)量生數:梅堯臣注:“因量以得眾寡之數。”此言物質資源狀況之計量,可知所擁兵員之眾寡。
  (24)數生稱:王皙注:“喻強弱之形勢也。”此言由兵員之眾寡可知雙方兵力強弱之對比。
  (25)稱生胜:曹操注:“稱量之數,知其胜負所在。”此言由雙方強弱形勢之衡量對比,可知其优劣胜負之情狀。
  (26)以鎰稱銖:銖,古代計量單位,二十四銖為一兩。鎰,二十四兩為一鎰,合五百七十六銖。以鎰稱銖,比喻兵力輕重眾寡之懸殊。
  (27)戰民:《尉繚子·戰威》:“夫將之所以戰者,民也。”此言統帥指揮部眾參加作戰。

  【譯文】
  孫子說:從前善于打仗的人,總是先創造條件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,然后捕捉戰机戰胜敵人。做到不可戰胜,就會掌握戰爭的主動權;敵人出現空隙,就乘机擊破它。因而,善于作戰的人,能夠創造不被敵人戰胜的條件,不一定使敵人被我戰胜。所以說:胜利可以預測,但不可強求。
  若要不被敵人戰胜,就先要作好防守工作;能戰胜敵人,就要進攻。采取防守,是因為條件不充分;進攻敵人,是因為時机成熟。所以善于防御的人,隱蔽自己的軍隊如同深藏在地下;善于進攻的人,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,攻敵措手不及。這樣,既保全了自己,又能獲得全面的胜利。
  預見胜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,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。打敗敵人而普天下都說好,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。這就好像舉起秋毫不算力大,看見太陽、月亮不算眼明,听見雷霆不算耳聰一樣。古代善于作戰的人,總是戰胜容易戰胜的敵人。因此,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,既沒有卓越的智慧,也沒有勇武的名聲。他們進行戰爭的胜利不會有差錯,之所以不會出現差錯,是因為他們作戰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礎上,是戰胜了在气勢上已失敗的敵人。善于作戰的人,總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,而不放過進攻敵人的机會。因此,胜利之師是先具備必胜的條件然后再交戰,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,然后期求從苦戰中僥幸取胜。善于用兵的人,必須修明政治,确保法制,就能夠主宰戰爭胜負的命運。
  兵法上有五項原則:一是度,二是量,三是數,四是稱,五是胜。度產生于土地的廣狹,土地幅員廣闊与否決定物資的多少,軍賦的多寡決定兵員的數量,兵員的數量決定部隊的戰斗力,部隊的戰斗力決定胜負的优劣。所以胜利之師如同以鎰對銖,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攻擊弱小的敵人;而敗軍之師如同以銖對鎰,是以弱小的軍事實力對抗強大的敵方。高明的指揮員領兵作戰,就像在万丈懸崖決開山澗的積水一樣,這就是軍事實力中的“形”。


兵勢第五

  孫子曰:凡治①眾如治寡,分數②是也;斗眾③如斗寡,形名④是也;三軍之眾,可使畢受敵而無敗者,奇正⑤是也;兵之所加,如以碫 ⑥投卵者,虛實是也。
  凡戰者,以正合⑦,以奇胜⑧。故善出奇者,無窮如天地⑨,不竭如江河。終而复始,日月是也,死而复生,四時是也。聲不過五⑩,五聲之變,不可胜听也;色不過五_,五色之變,不可胜觀也。味不過五_,五味之變,不可胜嘗也;戰勢不過奇正,奇正之變,不可胜窮_也;奇正相生,如環之無端_,孰能窮之?
  激水之疾,至于漂_石者,勢也;鷙鳥之擊,至于毀折_者,節_也。是故善戰者,其勢險,其節短。勢如* 弩_,節如發机_。
  紛紛壇紜_,斗亂(21)而不可亂也;渾渾沌沌(22),形圓而不可敗(23)也。亂生于治,怯生于勇,弱生于強(24),治亂,數也;勇怯,勢也;強弱,形也。故善動敵者,形之(25),敵必從之(26);予之(27),敵必取之;以利動之,以卒待之。
  故善戰者,求之于勢,不責于人(28),故能擇人而任勢(29)。任勢者,其戰人也,如轉木石。木石之性,安則靜,危則動(30),方則止,圓則行。故善戰人之勢,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,勢也。
  【注釋】
  ①治:治理,這里指管理軍隊。
②分數:曹操注:“部曲為分,什伍為數。”劉寅《直解》:“偏裨卒伍之分,十百千万之數。”此言軍隊的編制和員額。
  ③斗眾:指揮大部隊戰斗。
  ④形名:《孫臏兵法·奇正》:“分定則有刑(形)矣,刑(形)定則有名”,“有刑(形)之徒,莫不可名;有名之徒,奠不可胜。”曹操注:“旌旗曰形,金鼓曰名。”張預注云:“用兵既眾,相去必遠,耳目之力所不聞見,故令士卒望旌旗之形而前卻,听金鼓之號而行止。”
  ⑤奇正:古代兵法常用術語。一般說來,一般的、常規的為正,特殊的、變化的為奇;戰術上先出為正,后出為奇,正面為正,側擊為奇,明戰為正,暗襲為奇。總之,在人們意料之中為正,出乎人們的意料為奇。
  ⑥碫 :磨刀石,此泛指堅硬石塊。
  ⑦以正合:曹操注:“正者當敵”。即言以正兵与敵正面交戰也。
  ⑧以奇胜:曹操注:“奇兵從傍擊不備也。”即言出奇制胜。
  ⑨善出奇者,無窮如天地:言出奇制胜之法如宇宙万物之變化無窮,而非言如天地之大。
  ⑩聲不過五:古代的五個音階:官、商、角、徵、羽,合稱五聲。
  _色不過五:古代五种原色,指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。亦稱五色,其余為間色。
  _味不過五:古代味分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五种,以此五味為原味。
  _不可胜窮:此言無窮無盡之意。
  _如環之無端:像順著環旋轉一樣沒有盡頭。
  _漂:浮,漂移。《尚書·武成》:“血流漂杵”。杜牧、張預注:“轉”,運、行之意。義近。
  _毀折:言擒殺鳥雀。
_節:節制,《孟子·离婁》:“禮之實,節文斯二者是也。”審度長短。此句曹操注:“發起擊敵”。張預注云:“鷹鸇之擒鳥雀,必節量遠近,伺候審而后擊。”義近。
  ⑻* 弩:* ,弩弓張滿曰“* ”。《漢書·吾丘壽王傳》:“十賊* 弩”,顏師古注:“引滿曰* ”。即言張滿待發的弩。
  _節如發机:机,《說文》:“主發之為机”。節如扣動之机關,一触即發。此兩甸言勢為張滿之弩,節即為擊發之机件——弩牙,比喻發机迅疾。
  _紛紛紜紜:《說文》:“* ,物數紛* 亂也。”徐鍇《系傳》云:“即今紛紜字”。此句曹操注:“旌旗亂也,示敵若亂,以金鼓齊之。”說是。
  (21)斗亂:言在紛亂狀態中指揮戰斗。
  (22)渾渾沌沌:杜牧注:“渾渾,車輪轉行;沌沌,步驟奔馳。”此句言混迷不清。
  (23)形圓而不可敗:形圓,行陣形制為圓形,即圓陣。圓陣首尾相接,四面外向,旋轉應敵,是利于堅守,難以戰敗的軍陣。
  (24)亂生于治,怯生于勇,弱生于強:曹操注:“皆毀形匿情也。”梅堯臣注:“治,則能偽為亂;勇,則能偽為怯;強,則能偽為弱。”此句謂示敵混亂在于我之嚴整,示敵怯懦在于我之勇敢,示敵軟弱在于我之堅強。
  (25)形之:曹操注:“見羸形也。”梅堯臣、張預、趙注本諸家同。而杜牧則注云:“非止于羸弱也。言我強敵弱,則示以羸形,動之敵來;我弱敵強,則示以強形,動之使去。”杜說較是。此句言向敵人示以軍形。
  (26)從之:跟著采取相應的措施。此言既然戰場表現反映部隊的情況、素質,那么高明的指揮員就會故意在戰爭中示人以假象,使對方隨著這個假象作出錯誤的舉動。
  (27)予之:給敵人以小利,引誘其上鉤。
  (28)不責于人:《說文》:“責,求也。”此句謂不苛求部下。
  (29)擇人而任勢:挑選合适人材,充分利用形勢。
  (30)安則靜,危則動:安,平。危,高險。此句言平安的地方就守衛,危險的地方就赶緊离開。

  【譯文】
  孫子說:管理兵員多的部隊和管理兵員少的部隊道理一樣,抓住編制員額不同這一特點即可;指揮大部隊作戰与指揮小分隊作戰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,掌握部隊的建制規模及其相應的指揮號令就行了。統帥三軍將士,能讓他們立于臨敵而不敗的地位,就在于巧用奇兵,變化戰術。進攻敵人如同以石擊卵,這是以實擊虛的效果。
  一般作戰都是用正兵交合,以奇兵取胜。因此,善于出奇兵的人,其戰法變化如同天地那樣無窮無盡,像江河一樣不會枯竭。終而复始,如同日月的運行;去而又回,像四季的更迭。樂聲不過五個音階,但其演奏的樂章卻變化無窮,喜不胜听;顏色不過五种色素,可是五色的變化,就看不胜看;滋味不過五种,可五味的變化,更令人嘗不胜嘗;戰術不過奇正,但奇正的變化,卻是無窮無盡的。奇与正互相轉化,就像順著圓環旋繞,無始無終,沒有盡頭,又有誰能窮盡它呢?
  湍急的流水飛快地奔瀉,以至于能沖走石頭,這便是“勢”;鷙鳥疾飛,搏擊食物,這就是短促急迫的“節”。因而,善于作戰的人,他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的,發動攻勢的節奏是短促的。勢就像張滿待發的弓弩,節就是触發的弩机。
  旗幟交錯,人馬紛壇,要在混亂中作戰而使軍隊行陣不亂;渾渾沌沌,迷迷蒙蒙,行陣周密就不會打敗。在作戰中,混亂產生于整治,怯懦產生于勇敢,軟弱產生于剛強。嚴整与混亂,是由組織編制好坏決定的;勇敢与怯懦,是由勢態优劣造成的;強大与弱小,是由實力大小對比顯現的。因此,善于調動敵人的將帥,容易給敵人造成一种假象,敵人就會上當受騙;給敵人一點甜頭,敵人必然會貪利進攻;以小利引誘,用精銳的部隊來等待敵人進入圈套。
  善于作戰的指揮員,總是從勢中尋找取胜的戰机,而不苛求部屬。因而,他能恰當地選擇人材,巧妙地運用勢。善于運用勢的將帥,他指揮軍隊作戰,就像滾動本石一樣。木頭、石塊的特性,放在安穩平坦的地方就靜止,放在險陡傾斜的地方就滾動;方的容易靜止,圓的滾動靈活。所以,善于指揮作戰的將帥所造成的有利態勢,就像從千仞高山上滾下的圓石那樣。這就是所謂的“勢”!


虛實第六

  孫子曰: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①,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②。故善戰者,致人而不致于人③。能使敵人自至者,利之也;能使敵人不得至者,舍之也。故敵佚能勞之④,飽能飢之⑤,安能動之⑥。
  出其所不趨⑦,趨其所不意,行千里而不勞者,行于無人之地也。攻而必取者,攻其所不守⑧也;守而必固者,守其所不攻也。故善攻者,敵不知其所守;善守者,敵不知其所攻⑨。微乎微乎,至于無形;神乎神乎,至于無聲,故能為敵之司命⑩。進而不可御者,沖其虛_也;退而不可追者,速而不可及也。故我欲戰,敵雖高壘深溝,不得不与我戰者,攻其所必救也;我不欲戰,畫地而守_之,敵不得与我戰者,乖其所之_也。
  故形人而我無形_,則我專而故分_;我專為一,敵分為十,是以十攻其一也,則我眾而敵寡;能以眾擊寡者,則吾之所与戰者,約矣_。吾所与戰之地不可知_,不可知,則敵所備者多;敵所備者多,則吾所与戰者,寡矣_。故備前則后寡,備后則前寡,備左則右寡,備右則左寡,無所不備,則無所不寡_。寡者,備人者也;眾者,使人備己者也。
  故知戰之地,知戰之日,則可千里而會戰_。個知戰地,不知戰日,則左不能救右,右不能救左,前不能救后,后不能救前,而況遠者數十里,近者數里乎?以吾度之,越人之兵雖多,亦奚益于胜哉(21)?故曰:胜可為也。敵雖眾,可使無斗(22)。
 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(23),作之而知動靜之理(24),形之而知死生之地(25),角之(26)而知有余不足之處。故形兵之极,至于無形(27);無形,則深間不能窺,智者不能謀。因形而錯胜于眾(28),眾不能知;人皆知我所胜之形,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;故其戰胜不复(29),而應形于無窮(30)。
  夫兵形象水(31),水之行,避高而趨下;兵之行,避實而擊虛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敵而制胜。故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;能因敵變化而取胜者,謂之神(32)。故五行無常胜(33),四時無常位(34),日有短長,月有死生(35)。
  【注釋】
  ①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:處,占据;佚,安逸、從容,賈林注:“先處形胜之地以待敵者,則有備豫,士馬閒逸。”此句言在作戰中,若能率先占据戰地,就能使自己處于以逸待勞的主動地位。
  ②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:趨,奔赶,此處為“促”,倉促。張預位:“便利之地,彼已据之,我方趨彼以戰,則士馬勞倦而力不足。”此句言在作戰中,若后占据戰地倉促應戰,則疲勞被動。
  ③致人而不致于人:致,招致、引來。《周札·秋官·小司寇》:“掌外朝之政,以致万民而詢焉。”致人,調動敵人。此句意思為宜調動敵人而不為敵人所調動。
  ④佚能勞之:言敵若休整良好,我則采取“敵人”之法使之勞頓。
  ⑤飽能飢之:曹操注:“絕糧運以飢之。”王皙注:“謂敵人足食,我能便之飢乏耳。”此句言敵若給養充足,我則便之飢困。
  ⑥安能動之:曹操注:“攻其所必愛,出其所必趨,則使敵人不得相救也。”此言敵若安固守御,我就使之移動。
  ⑦出其所必趨:進攻敵人必然奔赴援救之地。
  ⑧攻而必取者,攻其所不守:李筌注:“無虞易取。”此說甚是。言我出擊必能取胜的原因,是由于攻擊敵戒備虛懈之處。
  ⑨故善攻者,敵不卻其所守;善守青,敵不知其所攻:不知,王皙注云:“不知者,攻守之計,不知所出耳。”梅堯臣注云:“善攻者,机密不泄;善守者,周備不隙。”此句謂善于進攻的軍隊,敵人不知防守何處;善于防守的軍隊,敵人不知進攻何處。
  ⑩故能為敵之司命:司命,主宰命運者。《管子·國蓄》:“五谷食米,民之司命也。”張預注:“攻守之術,微妙神秘,至于無形之可睹,無聲之可聞。故敵人死生之命,皆主于我也。”此句言虛實運用出神入化,則可使己立于不敗之地,成為敵人命運之主宰者。
  _沖其虛:虛,虛懈之處,此言我進攻之處正是敵人虛懈之處。
  _畫地而守:畫,界限,指畫出界限。。孟氏注云:“以物畫地而守,喻其易也。”
  _乖其所之:乖,違,相反,此處引申為改變、調動之意。全句言調動敵人,將其引向別處。
  _形人而我無形:形人,使敵現形;形,顯露之意。梅堯臣注:“他人有形,我形不見。故敵分兵以備我。”義近。
  _我專而敵分:專,專一、集中。分,分散。言我能集中兵力而敵人兵力不得不分散。
  _吾之所与戰者,約矣:約,少、寡。杜牧注:“約,猶少也。”此句言能以十擊一,可造成我眾敵寡之態勢。
  _吾所与戰之地不可知:所与戰之地,所准備与敵交戰的地點。此句言我准備与敵開戰之戰場敵不能知。
  _則吾所与戰者,寡矣:張預注:“不能測吾車果何出,騎果何來,徒果何從,故分离其眾,所在輒為備,遂致眾散而弱,勢分而衰。是吾所与接戰之處,以大眾臨孤軍也。”此句言我欲戰之地敵不能知,敵則不得不多方設防,多方備我,兵力勢必分散。敵兵力分散,則与交戰的敵人即寡弱而容易戰胜。
  _無所不備,則無所不寡:此句言若處處設防,必所備皆寡,陷于被動境地。
  _故知戰之地,知戰之日,則可千里而會戰:孟氏注曰:“先知戰地之形,又審必戰之日,則可千里期會,先往以待之。”此言若預先了解掌握戰場之地形條件与交戰時間,則可以奔赴千里与敵人交戰。
  (21)亦奚益于胜哉:奚,何;益,補益、幫助。此句謂越國軍隊人數雖眾,然不能知眾寡分合的運用,則無濟于取胜的企圖。
  (22)敵雖眾,可使無斗:張預注:“分散其勢,不得齊力同進,則焉能与我爭。”其說甚是。
  (23)策之而知得失之計:策,策度、籌算。此句謂我當仔細籌算,以了解判斷敵作戰計划之憂劣。
  (24)作之而知動靜之理:作,興起,此指挑動。杜牧注:“言激作敵人,使其應我,然后觀其動靜理亂之形。”此言我挑動敵人而了解敵人的活動規律。
  (25)形之而知死生之地:形之,偽形示敵。此句謂以佯動示形,了解敵方的情勢。
  (26)角之:角,較量。指与敵進行試探性接触,以觀虛實。
  (27)故形兵之极,至于無形:言以假象迷惑敵人的用兵方法運用到妙不可言的程度,可以達到使人無形可窺的程度。
  (28)錯胜于眾:錯,同“措”。曹操注:“因敵形而立胜。”此言由于示形取得的胜利置于眾人面前,眾人不知其因。
  (29)戰胜不复:用以戰胜的謀略方法不重复出現。
  (30)應形于無窮:李筌注:“不复前謀以取胜,隨宜制變也。”杜牧注:“敵每有形,我則始能隨而應之以取胜。”此句言不斷适應客觀實際情況,變化無窮無盡。
  (31)兵形象水:孟氏注:“兵之形勢如水流,迅速之勢無常也。”此言用兵的規律如水的運動規律一樣。
  (32)神:高明。
  (33)五行無常胜:五行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此句言五行相生相克變化無定數,如用兵策略奇妙莫測。
  (34)四時無常位:此言四季推移代謝,永無休止。
  (35)月有死生:泛指月有朔望圓虧的變化。

  【譯文】
  孫子說:凡先占据戰場等待敵人的就主動安逸,后到達戰地而疾行奔赴應戰就緊張、勞頓。因而,善于指揮作戰的人,總是設法調動敵人而自己不為敵人所動。能使敵人主動上鉤的,是誘敵似利;能使敵人不能到達預定地域的,是制造困難阻止的結果。敵人閒逸,就想方設法使它疲勞,敵人若飽食,就設法使它飢餓,敵人安穩,就使它疲于應付。
  在敵人無法緊急救援的地方出擊,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進攻。行軍千里而不勞頓,因為走的是沒有敵人的地方;進攻一定能得手,是攻擊敵人不設防的地方;防守必然能牢固,是防守著敵人不敢進攻或不能進攻的地方。所以善于進攻的,使敵人不知道如何防守;善于防守的人,使敵人不知向哪里進攻。微妙呀!微妙到看不到形跡;神奇呀!神奇到听不出聲息。所以能掌握敵人的命運。進攻而使敵人無法抵御的,是沖擊它空虛的地方;后退而使敵人無法追到的,是迅速得使它來不及追赶。我軍想要決戰,敵人盡管在高壘深溝,卻不得不同我軍打仗,因為是進攻它必然要救援的地方;我軍不想決戰,雖然畫地防守,敵人也無法來同我作戰,是因為設法調動它,使它背离所要進攻的方向。
  因此,要使敵人暴露原形卻不讓敵人察明我軍的真相,這樣我軍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人的兵力就不得不分散。我軍兵力集中在一處,敵人兵力分散在十處,這就能用十倍于敵的兵力去攻擊敵人,這樣就會造成敵寡我眾的有利態勢。能做到以眾擊寡,同我軍當面作戰的敵人就有限了。敵人防備了前面,后面的兵力就薄弱;防備了后面,前面的兵力就薄弱;防備了左邊,右邊的兵力就薄弱;防備了右邊,左邊的兵力就薄弱;處處防備,就整体薄弱。造成兵力薄弱的原因是處處設防,形成兵力集中的优勢在于迫使敵人處處防備。
  知道作戰的地點,預知交戰的時間,那么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同敵人交戰。不能預知在什么地方打仗,在什么時間作戰,那就左翼不能救右翼,右翼也不能救左翼,前面不能救后面,后面也不能救前面,何況軍隊遠者相隔几十里,近者相隔几里的呢?据我分析,越國的軍隊雖多,又于胜利有何益呢?敵人雖多,可使它無法同我軍較量。
  分析研究雙方的情況,可得知雙方所處條件的优劣得失;挑逗敵人,可了解敵人的活動規律;偵察一下情況,可知戰地各處是否利于攻守進退;用小股兵力試探性進攻敵人,可以進一步了解敵人兵力虛實強弱。以假象迷惑敵人的用兵方法運用到微妙的地步,就不會露出行跡,使敵人無形可窺,那么,即使埋藏得很深的間諜也窺察不到我軍底細,聰明的敵人也想不出對付我軍的辦法。根据敵情變化而靈活地運用戰術,這就如同胜利擺在面前一樣,不是平常人所能理解的。人們只知道我用來戰胜敵人的方法,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樣運用這些方法來出奇制胜的。因而,我取胜的謀略方法不重复,而是适應不同的情況,變化無窮。
  用兵的規律好像水的流動,水的流動,是由于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;用兵的規律是避開實處而攻擊虛處。水流是根据地形來走流向,用兵是根据情況來采取致胜方略。所以,戰爭無固定不變的態勢,流水無固定不變的流向。能夠根据敵情發展變化而采取靈活的措施取胜的人,才叫做用兵如神。五行相生相克沒有哪一個固定常胜的,四時沒有不更替的,白天有短有長,月亮也有晦有朔。


:.

脸书 | 推特 | 電郵 | WhatsApp | 微博 | 微信 | 分享推荐按钮
jade
文章: 5
註冊時間: 2009-07-21, 03:02

Re: 《孫子兵法》十三篇 (第一 至 第六篇)

文章 jade »

You can buy a low price and discount book "Sun Tzu", please click the links below for more information...
A book "Sun Tzu" from Amazon.com
A book "Sun Tzu" from Amazon.com
forum-sun-tzu.jpg (5.31 KiB) 已瀏覽 18511 次
:arrow: 《孫子兵法》 The Art of War - Sun Tzu
圖檔

forum-sun-tzu-2.jpg
forum-sun-tzu-2.jpg (5.38 KiB) 已瀏覽 18511 次
:arrow: 《孫子兵法》 The Art of War - Sun Tzu
圖檔

:.

脸书 | 推特 | 電郵 | WhatsApp | 微博 | 微信 | 分享推荐按钮
回覆文章

回到「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 与 十三篇 The Art of War - Sun Tzu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