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曆史上發生了哪些宮廷政變?

精彩故事, 哲理小故事, 兒童寓言 故事, 小小說 stories & novels 。。。
回覆文章
cute
文章: 6
註冊時間: 2011-05-21, 05:18

中國曆史上發生了哪些宮廷政變?

文章 cute »

中國曆史上發生了哪些宮廷政變?

  中國封建史上的宮廷政變層出不窮,要麽來自文臣武將,要麽來自皇族內部,但大體上以後者居多。宮廷政變這裏指涉及皇權更叠,對曆史造成重大影響的政變。有的政變後繼續維持國號,有的政變後政權則爲外姓取代。而曆史上不論是暴力的還是非暴力的宮廷政變,大都與兩個詞有關,那就是權力和野心。

  現在,就讓我們從這些不計其數的宮廷政變中,選出對後來的曆史進程影響較大的十次:


  一、沙丘之變

  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天下,其少子胡亥、左丞相李斯、宦官中車府令趙高(?--前207年)等隨行。在歸途中,始皇至平原津(在今河北平原縣附近)而病,抵沙丘平台(今河北廣宗)病益甚,乃爲玺書給長子扶蘇(?--前210年),令其“與喪會鹹陽而葬”,旋卒于沙丘。時扶蘇在河套蒙恬的軍中監軍,李斯恐諸子及天下有變,乃秘不發喪,下令兼程返回鹹陽。趙高既未將始皇給扶蘇之诏書發出,又鼓動胡亥、拉攏李斯,合謀篡改始皇之遺诏,賜扶蘇自盡,立胡亥爲太子。由于李斯位極人臣,胡亥能否登位,其地位舉足輕重,故趙高乃極力籠絡之,而李斯貪戀權位遂亦同流合汙。秦始皇昏遺體運到鹹陽時,已經腐爛發臭了,李斯、趙高等一面爲其發喪安葬,一面爲胡亥籌備登基。這時扶蘇接到假诏,已經自刎,蒙恬被解除兵權而囚禁起來,胡亥遂順利登上帝位,是爲秦二世,李斯仍供職丞相,趙高則擢升爲郎中令。胡亥等之陰謀篡權奪位,史稱“沙丘之變”。

 

  二、周勃救漢

  西漢開國之君劉邦的皇後呂雉,是一個曆史上聲名赫赫的女野心家。劉邦死後,先後有三位皇帝繼位,但呂雉利用皇太後的身份,一直獨攬朝綱,甚至廢除了劉邦非姓劉不能封王的“白馬之盟”,繼而把自己的兄弟侄兒大批封王。  
  呂後死後,周勃,曹參等人重執“白馬盟誓”大旗,起兵誅呂,並廢除了呂後所立假惠帝子嬰,擁立劉邦子代王劉恒爲漢文帝。

  周勃誅呂,不僅還朝政與劉氏家族,還開啓了曆史上轟轟烈烈的“文景之治”。

  簡要內容: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天下,其少子胡亥、左丞相李斯、宦官中車府令趙高(?--前207年)等隨行。在歸途中,始皇至平原津(在今河北平原縣附近)而病,抵沙丘平台(今河北廣宗)病益甚,乃爲玺書給長子扶蘇(?--前210年),令其“與喪會鹹陽而葬”,旋卒于沙丘。時扶蘇在河套蒙恬的軍中監軍,李斯恐諸子及天下有變,乃秘不發喪,下令兼程返回鹹陽。
  

  三、王莽篡漢
  
  王莽(前45年-公元23年),字巨君,東平陵(今山東濟南東)人。  
  西漢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劉嬰,繼位時只有兩歲。在劉嬰五歲時,大野心家王莽發動宮廷政變,逼尚不識字的五歲頑童劉嬰頒诏“禅讓”,把皇位“讓”給了自己,致使曆時215年的西漢王朝就此結束。公元8年,王莽登上帝位,定國號爲“新”。

  
  四、曹魏代漢
  
  公元175年曹操舉孝廉,任洛陽部尉。公元184年,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,任騎都尉。由于鎮壓黃巾軍有功,升任濟南相。後曆任東郡太守、都尉、典軍校尉等職。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後,逃亡回家鄉陳留起兵討伐董卓。公元192年,曹操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--青州兵,公元196年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,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並遷都至許昌。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,經官渡之戰等戰役,打敗袁紹和其它割據軍閥,統一中國北部。建安13年(208年)12月,于赤壁之戰中敗于孫權和劉備聯軍,從此奠定中國曆史上魏、蜀、吳三國鼎立的局面。公元213年,曹操封爲“魏公”。公元215年,攻滅漢中的張魯勢力。公元216年,再被晉爵“魏王”,受九錫,設天子旌旗,戴天子旒冕,出入得稱警跸,並作泮宮。他名義上雖仍爲漢臣,權傾朝野,實際上已具備皇帝的權力和威勢,但仍未纂漢自立。曹于公元220年3月15日,享年66歲,谥曰武王。公元220年,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,漢亡,立魏代漢。中國重新進入分裂時期,追尊曹操爲太祖武皇帝。
  

  五、楊堅代周
  
  公元580年5月,周宣帝病死,8歲的字文闡(周靜帝)繼承皇位。北周開國功臣、周宣帝的嶽父、大官僚楊堅以大丞相的身份“輔政”。581年3月3日(北周靜帝大定元年二月十四日)楊堅廢周靜帝爲介公,北周亡。同時,楊堅自立爲皇帝,築大興城(今陝西西安東南一帶)爲國都,改國號爲隋。是爲隋文帝,建元開皇。隋文帝是個有作爲的皇帝,他一方面繼承周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和一些措施,另一方面又取消前朝的一些弊政,穩定了局勢,加強了國力,爲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。

  
  六、玄武門之變
  
  唐高祖即位以後,封李建成爲太子,李世民爲秦王,李元吉爲齊王。三個人當中,數李世民功勞最大。太原起兵,原是他的主意;在以後幾次戰鬥中,他立的戰功也最多。李建成的戰功不如李世民,只是因爲他是高祖的大兒子,才取得太子的地位。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謀,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。在秦王府中,文的有房玄齡、杜如晦等,號稱十八學士;武的有尉遲敬德、秦叔寶、程咬金等著名勇將。太子李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,心裏妒忌,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李世民。李世民多次立功,李建成和李元吉更加忌恨,千方百計想除掉李世民。時值突厥進犯中原,李建成向唐高祖建議,讓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帶兵北征。唐高祖任命李元吉做主帥後,李元吉又請求把尉遲敬德、秦叔寶、程咬金三員大將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劃歸李元吉指揮。他們打算把這些將士調開以後,就可以放手殺害李世民。李世民進宮向唐高祖告狀,訴說太子跟李元吉謀害他。唐高祖答應叫兄弟三人一起進宮,親自查問。李世民叫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帶了一支精兵,埋伏在皇宮北面的玄武門,只等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宮。李世民在長安皇宮北門玄武門殺了自己的親大哥李建成,親弟弟李元吉。到了這步田地,唐高祖想反對也沒用了,只好聽左右大臣的話,宣布李建成、李元吉罪狀,命令各府將士一律歸秦王指揮。過了兩個月,唐高祖李淵讓位給秦王,自己做了太上皇。公元626年,李世民即位,是爲唐太宗,之後開創了史上有名的“貞觀之治”。  
  簡要內容: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天下,其少子胡亥、左丞相李斯、宦官中車府令趙高(?--前207年)等隨行。在歸途中,始皇至平原津(在今河北平原縣附近)而病,抵沙丘平台(今河北廣宗)病益甚,乃爲玺書給長子扶蘇(?--前210年),令其“與喪會鹹陽而葬”,旋卒于沙丘。時扶蘇在河套蒙恬的軍中監軍,李斯恐諸子及天下有變,乃秘不發喪,下令兼程返回鹹陽。

  
  七、張、崔複唐
  
  公元705年,已稱帝已經十四年的武則天病重。同爲鳳閣鸾台平章事(即宰相)的張柬之、崔玄暐趁機起事,占領玄武門,斬殺武則天寵任的麟台監張易之、春官侍郎張宗昌,並逼迫武則天退位,擁立太子李顯爲帝,恢複唐國號,是爲唐中宗。不久傳位給子李隆基,即唐玄宗,開始“開元盛世”。

  
  八、陳橋兵變
  
 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取代後周、從新故好兄弟柴榮的遺孤手中奪得皇位,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。後周顯德六年(959年),周世宗柴榮死,七歲恭帝即位。殿前都點檢、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,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、王審琦等結義兄弟掌握了軍權。次年正月初,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,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僞,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。周軍行至陳橋驿(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),趙匡義(趙匡胤之弟)和趙普等密謀策劃,發動兵變,衆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,擁立他爲皇帝。隨後,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,京城守將石守信、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,脅迫周恭帝禅位。趙匡胤即位後,改國號宋,仍定都開封。史稱這一事件爲“陳橋兵變”。

  
  九、靖難之役
  
  洪武31年(1398年),明太祖駕崩,皇太孫朱允炆即位,稱建文帝。登上帝位之後,朱允炆采納大臣齊泰、黃子澄削藩建議,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由小及大逐漸削弱諸王的權威。燕王朱棣在北方屢建戰功,智勇有大略,但其擁有重兵,自然是削藩的主要對象。當建文帝削奪到燕王的兵權時,朱棣決心以武力對抗。次年七月,燕王以討齊泰、黃子澄變更“祖訓”爲名,起兵反抗,號其師曰“靖難”。經過4年激烈的戰爭,于永樂元年(1403年),“靖難”軍攻破南京,建文帝去向不明。燕王朱棣即位,是爲明成祖。

  
  十、明英宗複辟
  
  明朝唯一的太上皇是明英宗朱祁鎮。公元1449年,蒙古族瓦刺部進犯明朝北部邊疆,前鋒很快逼近大同。在宦官王振的鼓動下,明英宗率50萬大軍親征瓦刺。明軍由于指揮不靈,行動遲緩,在土木堡(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)被瓦刺軍包圍,明英宗被俘。留在都城的兵部尚書于謙等擁立他弟弟朱祁钰爲帝(明代宗),並尊英宗爲太上皇。一年後雙方議和,明英宗被送還北京。明英宗做了7年太上皇,于公元1457年在“奪門之變”中政變複辟,以“謀逆罪”將于謙殺害,重登大寶。

脸书 | 推特 | 電郵 | WhatsApp | 微博 | 微信 | 分享推荐按钮
回覆文章

回到「小故事與小說 Stories & Novels」